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历史转型的“十二五”
作者:liuhm   日期2011-03-11 14: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8期特别策划“两会特刊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十二五”文章之一。

  “十二五”承接改革开放前30年与后30年,是历史发展的关键5年。“十二五”从一次转型进入二次转型,是历史转型的关键5年。“十二五”改变经济结构,建设消费大国,也是历史变革的关键5年。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从外部环境变化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和秩序调整,使传统全球化红利模式不可持续,全球经济再平衡势必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原有出口导向模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遇到的一次最大的外部冲击。从内部发展阶段和矛盾变化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完成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历史性提升,由此,开始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走向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引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正站在历史转型的新起点上。

  “十二五”期间历史转型面临四大趋势。客观地看,“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向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尽快形成“以消费为主导、以城市化为载体、以低碳为基本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的新格局。

  第一,初步实现由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当前,我国城乡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城市发展型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十二五”消费率超过50%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初步实现由工业化主导走向城市化主导。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十二五”如果能够实现城市化年均提高1—1.2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达到50%以上,就能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格局。

  第三,初步实现由中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过去,能在黑烟囱下工作是一种骄傲。而今天,低碳工作、低碳生活是人们的基本追求。“十二五”需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挂钩,在能源量消耗指标下控制经济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初步实现由公共产品短缺走向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十二五”加快建立惠及十几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势在必行。

  “十二五”期间实现四大转型的关键在于改革。30年前的第一次转型,依靠改革改变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做大经济总量的目标,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年后的第二次转型,发展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更加需要依靠改革,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二次改革。“十二五”要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主要取决于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十二五”要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格局,主要取决于实质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十二五”要初步形成低碳发展的态势,主要取决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十二五”要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取决于以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来看,上述改革在根本上取决于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十二五”谋求二次转型的新突破,重在确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角色。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迟福林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