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关于健全社会科学普及运行机制的思考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4-01 15:3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已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的最主要组织机构——各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然而总体看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仍处于初创阶段,有许多思想理念尚不够明晰,许多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是在运行机制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正式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和研究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各级社科联必须当好党和政府的“助手”和“参谋”,加强研究和健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运行机制,保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健康有效的开展。

  第一,要明确社科联的功能定位,做好指导、规划、协调等工作。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公共教育活动。作为科普组织者的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党领导下与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社科联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功能定位应是指导、规划、协调、服务、组织。

  指导,就是把握政治导向和政策方向,明确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基本任务,确定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

  规划,就是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结合现实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普工作方案。同时,要建立各种工作激励制度和质量评比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体系。

  协调,就是要做好各种科普资源的挖掘工作、动员工作和有效整合工作,在社会各系统之间充当“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汇成推动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

  组织,一是要组织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二是要组织一支强大的协同工作队伍;三是要组织上述两支队伍有效地开展工作;四是要组织好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五是要组织好科学研究活动。

  第二,要拓宽思路、广罗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专家队伍。

  人才招引和专家队伍建设是科普工作的关键。在专家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过去积累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如下六方面:一是要有广阔的视野,应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企业等群体中广泛罗织人才;二是要广泛罗织各专业、各层次的人才,以满足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做到才尽其能,人尽其用;三是要注意坚持综合性的人才考量标准;四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鼓励政策,探索长效的激励机制;五是要做好专家队伍的档案建设工作和科普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六是在有条件的时候要做好专家的培训工作,把他们的知识能力转变为有效的教育能力。

  第三,要加强社会联系,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普及和学习社会科学,在我国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公众需要,而且成为一种政府、行业等普遍的社会组织需要。每一个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事实上都程度不等地担负着宣传大政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减灾防疫、环境保护等知识的义务,都存在提高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这些都为社科联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大量的机会。社科联科普工作的战略重点应当放在寻求合作、发现机遇、挖掘潜力、整合力量等方面,把广泛的公众需求与社会机构、社会组织需求转化为一股强大的科普工作的合力,巧妙地借用社会力量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疏通媒体传播渠道。

  电视等现代媒体是实现科普成果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寻求媒体合作,实现由对媒体的“单向利用”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是增强科普实效的关键。媒体是党的喉舌,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普及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提升媒体品位的重要途径。对于社科联,重要的任务是把科普成果、科普话题完美地转变为适合媒体传播的节目形式。除此之外,还应看到企业等社会实体也有参与科普工作、提升自身品位的普遍愿望。合理运用市场机制,让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以多种方式支持媒体科普,是实现合作多赢的有效方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