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警惕“历史热”庸俗化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28 13: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历史知识的“消费”日益火爆,“历史热”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民众愿意“消费”通俗史学,与这些作品内在的解喻方式密不可分。近年来高水平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历史读物都采用了文学化的演绎和表达,在刻画人物、描写场景和安排情节方面煞费苦心。这些作品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赋予历史以肌理和血肉,用史学的研究规范保证史实的准确与可信,用文学的外衣包裹历史的真实,从而迎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与专业历史学关注“大历史”不同,通俗史学更多的是打捞历史的细节和碎片,诸如帝王心术、大臣谋略、宦海沉浮、市井百态、旧朝掌故等。它们往往从一个人物和一个事件出发来说明大道理,注重历史上的生活逸事、社会趣闻、爱恨情仇。历史的细节能够勾起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在普通民众的知识系统中产生共鸣,使得他们将日常生活的体验与过去的历史连接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的历史感悟。

  近年来,大凡优秀的通俗史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站在平民角度看历史,消解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的神秘和威严,从普通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考量,设身处地地解析其处境和心境,报以同情、感慨、惋惜等人类应有的感情,使欣赏者有很强的历史“在场感”,勾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人之为人的本能感情。这种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诠解,给人耳目一新、温情犹在的感觉,后世之人能与前代历史融为一体,而不是感到自己在被动地接受教化。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尽管通俗史学作品受到读者的热情拥抱,但史学在通俗化的同时也存在庸俗化的潜在危险。一是内容庸俗。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猎奇心态的作祟,某些普及者一味媚俗,把目光盯在了历史的糟粕上。古人的隐私被揭秘,癖好被放大,家庭生活被热炒,历史绯闻、历史丑闻成了时髦的话题。即便那些在封建时代都为人所不齿的内容凭借通俗史学而死灰复燃,史学变得越来越“八卦”。这种庸俗化倾向,消解了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敬畏。二是史实讹舛。由于历史知识普及者的学养差别极大,坊间流传的林林总总的历史普及作品,史实错误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大众化的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阅读者受其误导,贻害无穷。三是史观错误。违背唯物史观,美化帝王将相的专制、独裁、残暴,宣扬封建迷信和宿命论,赞颂阴险狡诈的官场权术。很多作品不尊重历史,甚至为追求市场卖点,任意编造、杜撰、调侃历史,打着还原历史真实的幌子兜售虚假和歪曲的历史。在褒贬历史人物时违背历史事实、社会公论和道德准则,故意标新立异,混淆是非,颠覆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因此,要使这种“历史热”良性地持续下去,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粗俗化的陷阱。历史普及者要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治史态度、卓绝的见识和生动的文笔从事通俗历史作品的创作。史学普及者及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良史之心”引领社会风尚。无论我们怎样解说历史,有一个前提不能改变,那就是要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时刻保持谦卑和敬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记录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