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恐慌。美国民众抢购碘片,俄罗斯民众哄抢碘酒,中国则出现了疯抢食盐的闹剧。3月17—18日,有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国内碘盐很快就会受到核污染的流言使多个城市的食盐被一抢而空。
然而,这次抢购来去匆匆,仅仅一两天后,抢购热潮即得到平息。流言为何能在一时之间激起抢购风潮,又迅速得到控制?本报记者走访了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公共安全方面的专家学者。
核恐慌和新媒体使流言传播提速
对于各种流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发的全球性抢购风潮,复旦大学公共安全中心主任腾五晓指出,“民众的恐慌心理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流言扩散的原因之一”。他说,民众的恐慌主要源于对核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对核本身感到恐惧。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新媒体的介入将信息传播的速率和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往的危机传播也许需要三五天的时间,而如今因为有了微博等工具,危机信息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在全民中广泛传播。喻国明告诉记者,一项关于流言的国际研究表明,流言的传播速度和信息的透明度成反比,和民众的利益相关度成正比。此次抢购风潮恰恰是由于事件和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传播速度极快。
政府和媒体控制流言责任重大
国内的食盐哄抢事件经历了短暂的高峰后,迅速平息。对于流言的控制,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楚说,流言本身具有脆弱性,当正面和准确的信息发出之后,民众就会形成一个冷静的判断。腾五晓认为,在这次哄抢食盐事件中,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及时发布沿海地区的检测数据,及时请专家学者对食用食盐能否预防核辐射进行医学解读,等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认为,专家和管理部门的解释打消了人们的恐惧。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做法也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即向民众提供真相、解释真相,让权威人士发言。当民众能够面对事实本身时,恐慌和疑惑也就消解了。
流言提速促使政府反应加速
尽管流言传播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但专家学者也从社会心理、政府及公众的危机处理能力方面对流言传播予以了正面的解读。
单波指出,流言的正面价值在于其代表了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舆论。这次流言传播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民众对安全问题的焦虑和担忧,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的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焦虑提示我们,政府应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喻国明则提出,流言传播提速就要求政府的反应速度也要相应提高。政府对舆情检测和民众困惑的问题要有相当程度的把握,并给予民众相关的信息。腾五晓认为,国内的哄抢事件暴露了民众应对危机能力的不足,而政府也应尽快加强和完善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焦霖)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