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3期“特别策划 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公共灾害”文章之一。
我没有想到,来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一年,就遭遇了日本最高级9级的强烈地震。
3月12日,我午饭后正在观看日本国会的电视直播,电视上突然出现了宫城、青森、福岛、岩手、茨城强震警报的文字显示,并发出了警报声。虽然没看到“东京”字样,但我还是下意识地赶紧往外跑。刚刚跑到离楼房大约60米的空旷地带,大地震就开始了,站也站不稳。只看到飞机在低空来回飞行,当我知道那是观察灾情的飞机时,非常震惊,没想到应急反应这么迅速;又看到路上消防警车在不停地跑,我因恐惧蹲在地上不敢动,路上的消防警车里有人还特意从车窗探出头来看我,我表示没事后消防警车才开走。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从楼里跑出来的只有我和一位二楼的韩国女孩,其他人都没有动,就连不远处的超市也没有跑出人来,路上的行人神情淡定。事后,我问日本人为什么地震不往外跑,他们告诉我,如果不是强震区不必紧张,如果在强震中心,要小心别让室内乱飞的东西砸伤就好,房子都很抗震,一般情况下不会倒的。他们十分相信建筑的牢固和预警的准确。
等我回到屋里,电视上正播送内阁危机管理监紧急部署,救援队已经赶到重灾区,紧急救援已经开始,电视画面不断显示着重灾区的灾情和救灾情况。接下来的几天里,还是余震不断,电视上数次的强震地区警报都非常准确。据说这套精密预警系统与日本各地约1000个地震计组成的网络联机,每次的强震警报不是提前10秒,而是1分钟。
日本善于总结教训。1923年9月1日发生的里氏8.3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14万;1995年7.2级阪神大地震,死亡及失踪6435人。惨烈地震之后,日本积极从建筑质量及应急机制各方面改进,成效显著。2003年5月26日,日本本州发生7.0级地震,无死亡记录;2005年8月16日,日本宫城县发生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无死亡记录。这是日本仍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建筑质量、完善应急救灾机制的结果。
日本不断强化地震预测,拥有完备的紧急救援体制,并于2007年底建立了全国预警系统。基于日本是多震国家的现实,日本人从政府官员到民众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抗灾社会意识,表现在:其一,制定建筑标准立法,并严格执行、不断完善,而且持续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其二,加强建筑技术创新。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方面动脑筋、下工夫,设计抗震结构、制震结构、免震结构等。例如,有一种“弹性建筑”,就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三,完善救灾应急体制。日本政府接受阪神大地震教训,从硬件到软件不断完善救灾应急体制,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这次日本9级大地震,除了救灾及时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措施,例如重灾区公用电话畅通并且全部免费,保持手机网络正常运行等。
中国的很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切不可放松警惕。日本的危机管理及救灾应急体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我们要增强防震意识,不断完善救灾应急机制,1分钟预警、坚固的建筑、救援“黄金72小时”和完备的救援体制可以拯救千万人的生命。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史少博 发自日本东京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