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3期“特别策划 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公共灾害”文章之一。
近年来,全球频繁出现的重大、特大自然灾害已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挑战和威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公共灾害的科学研究,构筑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不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转型期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社会科学工作理应承担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历史使命,更是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灾害学、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支持扶助,国家和省市各级社会科学规划向灾害防范、治理和应急管理等学科倾斜,推动了灾害学、应急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充分显示了政府巨大的责任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是公共灾害学兴起的重要条件。
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建立了一批研究中心和院所,加强了对灾害学、应急管理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四川作为地质灾害高发的地区,防灾、减灾、安置、重建的任务特别重,如何更科学地应对公共灾害,是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四川省社科院就成立了灾难学研究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灾难学研究。经过几年积累,我院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灾难学研究的队伍,推出了一批成果,在公共灾害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应对方面,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开展的对公共灾害研究,是公共灾害学兴起的内在动力。
自灾难学中心建立以来,四川省社科院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关注和研究公共灾害问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的立项,就是四川省社科院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该课题已经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有关对策建议得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的批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推动了四川省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学术会议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和学术观点,推动尚属新兴学科的灾难学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社会矛盾、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公共灾害学兴起的重要条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友苏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