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心理学:树立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心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23 15: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3期“特别策划 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公共灾害”文章之一。

  在自然灾难中幸存下来,在他人的眼里是一种幸运。但有些幸存者只是存活着,并没有感受到幸运,也不会因幸运而在灾后自动得到幸福。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会持续数月、数年、数十年、一代人,甚至数代人。

  自然灾害击碎安全感

  自然灾害击碎了人们的安全感、安定感、可预见性和归因类型。环境不再安全,房屋不再安全。那些灾害在瞬间降临,没有任何预警。被世人信奉的归因模式变得没有意义,灾害不区分好人坏人,不会去调查每个人的历史档案后再决定是毁灭还是放生。

  有些人会因自然灾害而产生无助感、内疚感、无意义感、孤独感或逆来顺受感。而最强烈的,是人们的死亡恐惧被激起。常有幸存者因不能挽救他人的生命而内疚,还有些幸存者因为生命的无常而丧失对生命的珍惜。有些经历过自然灾难的人,切实面对了死亡的威胁,并从此被死亡的恐惧追逐,在内心的任何角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自然灾害像一面“照心镜”,把每个人内心的脆弱、恐惧、无助和死亡阴影等照得纤毫毕露。

  心理重建非一日之功

  灾难刚刚发生之后,心理学工作者在现场感受到的可能是苍白和无力。至少这是我在汶川地震现场的感觉。人们需要的是水、食物、帐篷、药品,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要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否仍然活着……在那时,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性无法体现出来,而是和任何一名志愿者一样,在现场做任何一件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如果说还有一部分专业性仍然在起作用,那就是会比其他救援人们更能体会得到受灾群体的伤痛和心理感受。2008年5月18日深夜,车子行驶在都江堰城市里。整个城市是黑暗的,只有公安局那里亮着一盏灯。我在心里深深地叹息着,有多少生命消逝在这里!

  2008年的8月,我们再次来到都江堰做心理援助。让我惊讶万分的是,河两边的一些饭店已开始营业,茶馆里有了顾客,学校也马上复课,在路人们的脸上也可以看到笑容。如果不是公安局楼上那座断塔依然竖立,如果不是马路两旁那些楼房仍然空无一人,我几乎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两个月前来过的地方。我被当地人们在灾难后的复原速度深深震撼了!

  但是我发现事情没有这么乐观。2009年上半年,我们在四川彭州和当地政府有较长时间合作,发现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那些创伤后有心理应激障碍的青少年和成人需要接受个别辅导;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伤亡引起的各种不良心理反应……虽然我的无力感没有在地震现场那样强烈,但我深深地感到:这些事情不是依靠几个人或几个团队在数周、数月中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有全面的、长期的规划、实施和跟进。

  心理重建,不像基础设施的建设那样可以迅速拔地而起,它需要人们重新建立起一套安全机制,需要人们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人们重新建立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们重新拥有对环境的良性互动。心理学并非王道,它只是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让人们发生一些改变。

  树立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心态

  不管当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变化,人们深刻的感受是:每个人对自然灾害的卷入度都更高了。心理学的力量不仅在于灾后帮助人们心理重建,它的力量还在于在灾难未发生之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对待灾难的心态。

  有时不是灾难本身摧毁了人们,而是灾难在人们心里的残像毁灭了人们的灾后生活。人们无法控制灾难,但却可以选择在灾难过后如何生活。心理学在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中起着调和作用,让人们可以安心地生活。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严文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