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搭建利益桥梁 治理社会冲突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3-25 15: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2010年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就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危机管理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首先,在“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稳定”专题中,有学者从阶层分析视角出发,以地方省市调查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以建立利益调节机制、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等措施解决“结构紧张”问题;有学者以转型期民众的社会政治认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社会结构变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指出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另一些学者将待(失)业大学生群体作为“下层知识分子”进行剖析,认为其力量已构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从理论到实践的应对建议。

  其次,在“信访与民众集体行动发生机理”专题中,有学者把集体行动的产生归因于民众个人的政治态度。但更多的与会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政党意愿表达职能缺位、司法制度解决社会冲突的低效能、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有学者以进京上访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信访制度尤其是领导制度的风格变迁对民众的选择策略影响较大;有学者以教师群体的集体性上访作为分析对象,指出这一行动的发生与政府和教育体系内部的利益分配冲突、教师集体行动能力增强有关。

  再次,在“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过程、结果”专题中,有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微观动员,需要依靠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而事件中情绪激发是一个多重想象的共同建构的过程;有学者指出群体性事件中组织程度与其暴力程度成反比,集体行动风险和责任及认知与评估机制、与被抗议者的理性回应的互动机制,会促使群体性事件非暴力化;而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结果,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精英突破、传播、合法性确认等机制,对促进事件“双赢”结局有重要作用。

  最后,在“群体性事件、民众集体行动的治理与回应”专题中,有学者基于浙江温岭政府创新的经验,分析了强化公共问责对于民主治理和预防群体性怨怼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民主回应,有学者认为不应从纯粹的民主概念出发,应该以民主的修饰和限定为基点,探讨群体性事件对“产出”端公共政策的影响,通过搭建“百姓利益”之桥梁来治理社会冲突;针对基层法院的规制作用,学者们从法院调解、仲裁的角度出发,借助实证调研资料探讨了基层法院在冲突和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复杂性实践和方法。对此,学者们指出应加强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建设与政府创新力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通讯员 孔卫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