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情系藏东南 难忘墨脱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区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课题组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3-21 10: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由于墨脱自然地理条件极为复杂艰苦,对当地门巴族、珞巴族民族文化展开学术研究工作非常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机构,承担着墨脱学术研究的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对墨脱已进行了持续性田野调查和系统性学术研究,形成了深厚悠久的学术传统。民族所对墨脱的研究是置于其对整个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区民族研究这一大课题下的。该所最近的课题是2003年的“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区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墨脱课题组”,需要指出的是,该课题组的研究范围远不止墨脱,而是整个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区),成员由张江华、揣振宇、陈景源、庞涛组成。近日,本报记者对“墨脱课题组”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个悠久深厚的学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报》:众所周知,在墨脱展开学术研究工作非常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多次进入墨脱进行田野考察,对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系统研究,请介绍一下这个学术传统。

  墨脱课题组:
1956年开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了民族大调查,西藏调查组应运而生。但是1976年前,藏东南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巴(僜人)(俗称“三巴”)没有得到调查,是学术上的空白。1976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各项工作进行整顿的时候,民族研究工作也部分恢复。我所副所长秋浦提出,开展对“三巴”的调查。当年5月,我所的“三巴”民族考察队到达西藏,先后去了察隅、墨脱、错那、米林等县。在这里只介绍墨脱。考察队进入墨脱走的是多雄拉山口,路很难走,但是是一条捷径,考察队队员有历史组的吴从众、姚兆麟、张江华、李坚尚、刘芳贤,语言组的张济川、孙宏开、欧阳觉亚、陆绍尊。考察队结束工作回京后进行了资料整理,写了门巴族调查报告、珞巴族调查报告各一册,但未公开出版。

  1980年,张江华和陈景源从波密进入墨脱,进行了补充调查。1987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门巴族、珞巴族调查报告各2册,共计127万字。

  2003年,由张江华牵头,申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以进行追踪调查,比较观察墨脱近30年的变化。成员有张江华、揣振宇、陈景源、庞涛4人,其中张江华是第三次进墨脱,陈景源是第二次进墨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会继续派中青年学者进入墨脱,把对墨脱门巴族、珞巴族民族文化研究这一学术传统传承下去。

  一份珍贵而难忘的学术情缘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你们介绍一下课题组2003年出入墨脱的经历,以及进行田野考察和民族学研究的情况。

  墨脱课题组:
课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立项的B类重大课题。

  这次考察从2003年7月4日到8月17日。我们从米林县派乡翻越多雄拉雪山到达墨脱县展开学术考察工作,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科学考察,然后翻越嘎隆拉雪山到达波密县。

  课题组在墨脱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了生态环境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出版了学术专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考察记》,还收集了影视人类学资料,在地东村拍摄了纪录片《地东的夏天》,反响都很不错。

  对于此次考察工作的艰辛,课题组成员都印象深刻。2003年的墨脱之行让曾两次入墨的张江华感到三个意外:一是没想到七月初雪山山口还有积雪,二是没想到雨水太大、蚂蝗太凶猛,三是没想到部分路段塌方特别严重。按陈景源的说法叫做“遭罪”,按庞涛的说法叫做“让人崩溃”。揣振宇则总结,这是他在民族所供职31年中最艰苦、最危险也是最值得回忆的一次经历。

  进入墨脱进行学术考察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极大的挑战,可喜的是,在付出巨大努力后,我们完成了这次学术任务。

  用学术工作推动墨脱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墨脱是否有下一步的研究设想?现在墨脱公路通车在即,作为学者,你们对墨脱发展是否有初步的建议?

  墨脱课题组: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存在许多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门巴族、珞巴族等喜马拉雅山地民族是民族所长期关注的。

  由于门巴族与国外不丹族有密切的民族历史渊源,民族所还有意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到不丹等国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在更大的历史地理背景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期望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王宙)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