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道路在探索中形成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18 10: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1期“两会特刊 两会亮点”文章之一。

  武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针对中国道路,当前国际上有各种议论和提法,有的讲“中国模式”,有的讲“中国道路”,也有的讲“中国威胁”,这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中国人走的道路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任何类型。中国道路的核心,就是中国人对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步骤所特有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经过哪些步骤去发展我们的国家,去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际影响力。

  中国道路的提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历史进程是多线条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样。中国在经过艰辛探索后,最终选择了一条符合自己的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所走的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国情是指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传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对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应该尊重。

  中国道路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但不模仿。我们学习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采取我们民族能接受的方式。我们体现自身特色,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非此不可,否则就是逆势而为,或水土不服,事倍功半,甚至走不通。但是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去发展。

  中国的道路不一定非要总结为一种模式,因为模式是固定的,而中国道路仍在探索中,它符合自身特点,是我们的选择。实际上,中国道路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通向富国民强、人民幸福安康的一条大道。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形成了一条中国的道路。

  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大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后,我们感到很振奋,在学科体系、学科观点、科研手段的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经过研究,为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向深入,提出了创新工程,并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涉及比较多的内容,提到了创新体系、创新工程,重申了十七大提出的学科体系、科研方法、科研手段、科研观点等方面的创新。我们感到中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

  国家的重视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国内方面,随着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现。就像一个家庭,会先买粮、买菜,然后再富裕些,才会买书。哲学社会科学就好比是书,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文化是民族之魂,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个魂的核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的中华文化几千年来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有责任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我们要总结实践,提升理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

  当前,全党、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创新工程。创新工程是对创新体系的实施,往前更进了一步。体系有规划的色彩,而工程就是实施,可行性更强,所以从体系到工程,是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视程度的又一个新的体现。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王建峰/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