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3日,德国知名社会学家施鲁赫特教授应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之邀,开始了其在京的讲学之旅。施鲁赫特对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思想研究精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此次讲座是施鲁赫特在京的首场专题报告,主题为“韦伯的著作及其思想”。在两个小时里,施鲁赫特为听众勾勒出韦伯的人生和学术轨迹。韦伯的职业生涯经由法学家—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几重转变。为了便于理解其思想脉络,施鲁赫特提出“三阶段说”。第一阶段(1889—1898年),韦伯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工作。接下来,他开始思考社会科学的逻辑和方法。第二阶段(1903—1910年),韦伯投身于社会学事业,关注职业与人的价值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1911—1920年),韦伯的社会学视野有了更大的发展,对新教的分析也拓展到了对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分析。作为社会学家的韦伯,其学术旨趣主要表现在三项活动:宗教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文化社会学研究。
尽管韦伯及其所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施鲁赫特十分肯定韦伯及韦伯研究的现实意义。他说,韦伯奠定了既从理论抽象角度,又从历史现实角度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方法论基础。其理解社会学的开创,使社会学成为指导行动、秩序和文化的学科。
据悉,3月14日,施鲁赫特将以“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与合理性”为题与北京大学教授韩水法对话。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白小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