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者看“两会”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16 10: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0期“两会特刊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章之一。
  钱念孙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联副主席)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从社科工作者自身做起,要有精品意识。目前社会科学成果最大问题是在社科工作者自身,有些人做研究是为完成任务,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社科工作者要真正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深入地研究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不是数量的繁荣,而是质量的繁荣。

  社科工作者应从科研能力和学术态度两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社会调研,找到问题关键,然后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出优秀的社科成果。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杨天波/采访整理)

  张倩红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

  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提出对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当然,创新工程现在还只是一个框架,关于最终的落实,我的看法是:一,社会科学应该关注更大的话题。二,要有大的视野,也就是与国际接轨,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国际学术规则。三,社会科学研究在服务当前的经济、社会、政治、外交上需要做一些工作。四,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方面承担起责任。五,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缺乏,我们需要大力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纯学问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王建峰 实习记者 王鑫/采访整理)

  张巨成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这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学风、文风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很多社科工作者写出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在加上现行的科学评价机制,导致过分注重形式、数量和规模的现象很普遍,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论文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真正高质量的论著相对还很少,严重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学者必须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做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主体。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凤娜/采访整理)

  刘吉发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

  我国应从优化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打造国际文化产业品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重点着手,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条件。优化文化资源整合模式就是要系统化推进地域特色文化、多元异质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结合。倾力打造国际文化产业品牌就是要通过打造特色国际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则要求我们立足“大文化”发展视野,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朱羿 杨晓娟 实习记者 孙文娟/采访整理)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处处长)

  今年藏历新年期间正值全国“两会”在京召开,我校的学者们都密切关注着全国“两会”的进程,特别是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西藏自治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同胞的援建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心思稳,安定祥和。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庆,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让大家都感到十分振奋,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争取在其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张春海/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