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0期“两会特刊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章之一。
黄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应是社会分工合理的社会。我国目前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高级技工人才匮乏的形势。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在全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大力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大力弘扬“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媒体不能整天宣传“白领”、“银领”、“金领”,应多宣传平凡岗位的劳动者和他们的成才故事。
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成才观,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要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思维定势,加快推行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加速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
(本报上海记者站/供稿)
李竟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职业病高发期,其中以尘肺病最为严重,是晚发性“可防不可治”疾病。据粗略估算,我国职业危害行业多,每年因职业病、工伤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间接损失达2000亿元。
必须清醒看到,职业病不仅损害劳动者健康,也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更与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
执法不严,个别部门重视伤亡事故防治而对职业病危害重视不够;防治技术服务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不能适应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企业防治和责任意识薄弱等都是职业病危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建议细化职业病防治措施,解决职业病认定难问题;建立严格赔偿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要像抓企业安全生产那样抓尘肺病预防;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强化监管者的法律责任;建立职业病防治“立交桥”,形成合力有效监管;创新职业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增加职业病防治投入。
(本报记者 冯建华/采访整理)
夏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三农”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也是需要理论学术研究高度关注、推进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领域。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领各项事业的协调推进。一是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城乡间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三是通过稳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有序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本报记者 王广/采访整理)
黄藤(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与公办教育并无差别,应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政府对公办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办高校教师工资持续上涨,福利待遇越来越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国家对学费标准严格控制,在物价连续上涨的今天,各级各类民办高校的学费基本维持多年前的标准。办学成本与办学主要收入之间的反差,使民办学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民办高校对优秀教师、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丧失,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面临衰减的风险。
政府应将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教师工资,按承担国家计划的比例纳入财政补贴范畴;将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纳入事业单位标准范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民办教育事业。
(本报记者 耿显家 陆航 实习记者 王鑫/采访整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