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学术的方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作者:liuhm   日期2011-03-15 14:1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对于中国社科界来说,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传出喜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着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消息传来,学人振奋,学界振奋!

  实施这一工程,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充分体现,是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历史进程中不断展示自身价值的重要表征。

  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加突显,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繁荣的标志性事件。党的十七大又鲜明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繁荣、发展、创新,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上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强音。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伟大的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能够与社会一起实现繁荣发展。抓住这个宝贵的历史时机,推动学科体系、学术方法乃至学术思想的创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历史和时代对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托。

  实现创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目标。

  实现创新,必须立足国情,立足当代。要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获取源泉和动力,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实现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破除一切形式的教条与迷信。“迷信盛则科学衰,科学兴则迷信破。”我们既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教条式地崇拜当代西方的某种理论体系。遵循科学规律与规则,理所当然是中国学术的不变品格。

  实现创新,必须立足振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优势。“褒扬真善美,鄙弃假恶丑,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砥砺道德情操”,既是学者的内在品质,也是学者的社会责任。

  实现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学术发展。要在与国际主流学术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中丰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

  伟大的时代必然催生伟大的精神产品。改革发展的事业方兴未艾,中国前进的道路灿烂光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方兴未艾。让我们保持向上、向前的状态,立足世界大变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机遇,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不辜负历史的机遇和重托,以学术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钟哲)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