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住户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劳动力外出有助缓解农村贫困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急剧下降、进城农民工数量急剧上升,外出打工是否构成农村贫困缓解的原因?多数研究都强调外出务工经商行为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农村的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通常缺乏足够的外出能力,因此劳动力的外出行为能够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但未必能有效缓解贫困。
岳希明、罗楚亮基于最新住户调查数据(2008年)研究表明,劳动力外出显著减轻了农村贫困程度,而且对于不同贫困线以及不同的福利指标,这一结论都是稳健的。外出时间长短成为外出户贫困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并且许多农村地区更积极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如组织培训、搜集就业信息等,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外出能力,从而使得外出行为对于贫困状况具有了不同的影响。这也表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农村贫困缓解的意义重大。
(岳希明、罗楚亮,《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缓解贫困》,《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浙江调查数据显示 城郊失地农民不满市民化现状
城市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郊区农业土地被大量征用,而城郊农民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对杭州的富阳市、宁波鄞州区以及湖州的德清市三地的市郊结合部农用征地专用后产生的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主体性因素对市民化影响有部分差异。男性对市民化不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性,其中中年人(尤其是40—50岁之间的)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最低而且最不认可自己的市民身份,这可能与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的生活压力大有关。学历高的人和年轻人更容易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同时对征地补偿要求也高,这是因为他们会主动学习吸纳城市生活文化,并且自觉地内化和外显地模仿趋同,同时会合理合法地去为自己伸张正义。但总体上,征地后人们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上升,这一结果可能与农民那种乐观、容易满足的性格以及征地多以短期的现金补偿有关。
第二,各种制度因素对市民化的影响差异性都很显著。如以土地入股的征用方式和以房基、地基的补偿让失地农民最满意;征地后有工作安置最能促进市民化进程;民主化程度高和信息透明度可以让失地农民各方面都更加满意。此外,村中或政府帮助安置工作或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经商,可以让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满意度都达到最高。但是,失地农民的工作安置比例很低(本次调查显示的比例为5.9%),经商人口在失地农民中所占比重也很低(本次调查中比例仅为12.3%)。失地农民主要靠自谋职业,且征地后失业比例较大。
总体而言,失地农民对经济生存状况很不满意,心理认同感也不是很好。因此,促使失地农民尽快市民化、适应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关键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重构农用地征转用增值收益分享模式;二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三是提高征地过程的规范化、信息透明化与利益分配民主化程度。
(李永友、徐楠,《个体特征、制度性因素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基于浙江省富阳等地调查数据的实证考察》,《管理世界》2011年1期)
穆石/摘编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