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万紫千红报春光。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转折之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即将于3月5日、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两会”所关注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特别是民生问题,也是社科界重点关注的领域。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社科界的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看法。
经济:重视民生问题
2月27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将把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然,“民生”将成为“两会”毋庸置疑的热点议题。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将自己对“两会”的期待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期待减少行政审批和各种阻碍科学发展的限制,减少各种对创新型和微小型企业的收费,降低税收,让它们能贷到款投资创业;二是期待到城市里来寻求生计的农民、大中专毕业学生、退役军人能找到一份收入合适的工作,使他们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期盼房价低一些,让普通人能买得起,使他们有一个温暖和安宁的家;四是期待更多城乡劳动者老无后顾之忧,能幸福地颐养天年,并且病有所医;五是期待政府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出行、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
作为一名经济领域的专家,周天勇认为,“十二五”期间应特别注意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两大问题。“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应该包括科学调控房价和物价,筹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用于公共服务,用于提高退休金和低保标准的提高,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初也很关心收入分配问题。他认为,现在分配的主要问题不是差距大,而是分配不公。他还非常关心价格问题,牵扯到国计民生的水电气煤等的价格如何合理定价、如何打击对农副产品价格的炒作等等重大问题。
文化:着眼内部发力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将更全面地推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桂生认为,文化大发展必须从我们自己的文化“老根”上下手。他说,我国古人做学问,历来有“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所谓“向内”,指的是探索、研究伦理、道德、价值之类的问题;所谓“向外”,指的是探讨社会、政治或自然界中的问题。历史在前进,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向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便渐渐把产生这些功能的原动力——内在方面淡忘了。文化发展健康不健康,关键在内部。讲文化创新,首先要看到,原动力在内部,是人格力量、人的精神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同样是人格力量和人的精神素质。由此可见,学术、文化建设的下手之处,首先是内部。
教育:推动行政部门放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认为,对教育界来说,“两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声机会,“两会”代表、专家、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政府、公开发表、向人大代表反映来解决我们在推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希望“两会”在两个方面能有一定的进展:一是启动各种法律、法规的修订。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学校行政权和学术权适当分离,建立合理的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教育改革方案制定的监督机制,让《教育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曾提出“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健康迅速地发展学前教育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他告诉记者,今年将提交三项建议,第一是加强和发展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第二是在高等院校加强世界历史教育,第三是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社会:解决矛盾 构建和谐
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人员,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范燕宁首先期待“两会”能够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有突破。其次,希望在言路方面有新突破,推进民主进程。最后,加强对信访工作的规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信平希望能将社科研究成果通过“两会”代表带入公共研究领域。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关信平认为,转型需要很多条件,比如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但转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会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对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考虑。
学者们的共同期待: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面对即将来临的“两会”,社科界学者也有共同的期待。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马瑞映认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但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等不同于以往,如实验、田野调查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投入的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科学成果。未来五年,必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的五年。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望诞生。学者们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国家储备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未来五年,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大丰收。因此,需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来支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贡献。未来五年,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这是记者从学者们的心声中得到的深深感受。(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两会”报道小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