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冷战铁幕的影响,中国航空工业过去一直不被西方人所知。近日,Yefim Gordon和Dmitriy Komissarov合著的新书《中国的飞机:1951年之后的中国航空工业》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该书认为,在1950年代,新中国与苏联结成友好同盟,苏联援助中国大量先进的战斗机并培养中国的飞行员。19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中国开始了建立自主航空工业的努力,从此时开始,中国不断尝试着将从苏联学习到的航空设计经验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近年来,中国研发的运8运输机与枭龙(JF-17)战斗机已经成功出口,并装备巴基斯坦空军。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歼10战斗机以及KJ-2000型预警机。这代表了当今中国航空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作为一本航空史方面的专著,该书详细描写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并对成都、贵州、沈阳、西安等航空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别进行了论述。该书还分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最新成果,包括航空武器系统的最新进展,无人机项目的发展情况,以及航空工业的对外出口情况。
书评家认为,该书分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事件,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该书填补了西方出版物的空白。作者Yefim Gordon是俄罗斯著名的航空领域专家,曾经撰写过多本反映苏联航空工业发展的专著,并在许多著名的航空类杂志如《战斗机》(Combat Aircraft),《空军月刊》(Air Forces Monthly),《简氏防务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上发表文章。Dmitriy Komissarov同样是航空史方面的专家,目前在莫斯科出版领域工作。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怀畅/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