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写作并非简单地捍卫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秩序,而应凸显文学史的在场性与鲜活性。
文学史是什么?文学史如何写作?相信这样的追问将始终伴随着文学的演进,难有统一答案。法国文艺批评家茨维坦·托多洛夫曾总结出三种文学史写作方法:一是“植物生长式”,即每一种文学体式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二是“万花筒式”,即文学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文学史书写则是这些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三是“白天—黑夜式”,即文学史是性质不同甚至是迥异的文学观念相互转换的过程。应当说,茨维坦·托多洛夫的理论契合了文学史书写的事理逻辑,文学不仅有内在的体式生成,而且有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载体呈现,更有外在的观念变迁。
......(作者:刘忠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