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 以“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几个重大问题”为主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就如何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为 “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如何推进全面改革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专家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落到实处至关重要。
培育对货币的有效需求
宏观政策选择和完善宏观政策的效果是“十二五”规划期间非常重要的问题,论坛成员认为,当前造成我国货币市场供大于求的原因主要有:内需不足与技术创新能力弱,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相连导致信贷进一步增大,货币政策中需求与供给效应的失衡关系等。
针对我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专家指出,“十二五”规划期间,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资产价格过高,我国应当培育对货币的有效需求,货币政策目标应多元化,运用数量工具比运用价格工具更有效;从长期来看应当培育我国经济对货币真实、有效需求,应当注重创新。此外,在进行宏观政策调整时,除强调短期总量均衡外,还要关注供给方面的调整,强调效益的作用,完善宏观政策效果。
避免比较优势处在“真空”状态
有专家认为,从短期调控来看,“十二五”期间面临“两难”,即兼顾增长和通胀;从中长期来看,“十二五”期间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是劳动力供需形式变化,人口老龄化使得储蓄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降,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等。还有专家指出,“未富先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先老”意味着我国要丧失原有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而“未富”意味着在短期内我们不可能实现资本密集型的比较优势,这会导致比较优势处在“真空”状态。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向内需,以此避免出现比较优势的“真空”状态。此外,论坛成员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城镇化,才能实现拉动内需。
同时,还有论坛成员提出,当前我国有三大结构失衡,即出口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个人收入失衡,产业结构失衡、过剩与短缺并存。“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结构调整的问题,首先应当从对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个人收入调整入手,实现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大在医疗、教育与社保方面的投入。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应当在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总量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
明确“转什么”、“怎么转”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论坛成员认为,从宏观调控来看,以管理通胀为重点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力保金融环境基本稳定;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关键在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规范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作为公共事物管理者的意识和作用,加强覆盖性方面的管理,强化舆论监督,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此外,论坛成员认为,“十二五”期间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明确“转什么”、“怎么转”,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夏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