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正视新技术下的互联网安全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01 16: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发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声称“互联网继续在许多国家受到多种限制”。希拉里还表示,今年还将追加提供2500万美元赠款,“以支持正在利用尖端手段对抗互联网压制行为的新涌现的技术人员和活动人士群体”。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支持“破网”工具的开发。希拉里的演讲,将互联网与外交事务联系起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答记者问中强调,“我们愿同各国就互联网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推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但反对任何国家借口互联网自由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对互联网控制很严”

  对于希拉里批评中国等国的互联网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希拉里的这次演讲可能出自多重考虑,从其个人原因来讲,希拉里可能在为未来的政治竞选制造舆论。她这样做,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在解释当前中东特别是埃及的政治局势时,抬高互联网自由,赢得事件解释上的主动权。虽然美国因埃及动乱等因素在中东利益受损,但是可以将该事件解释为其观念的获胜。对于中国被“点名”,金灿荣认为,希拉里对中国抱有成见,为了个人政治上的崛起,会一直“点名”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告诉记者,西方国家对互联网经常误判形势。希拉里在演讲中批评中国等国家,并表示要支持互联网的技术研究,这是一种错误判断,也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他还说,有关互联网的类似误判早在奥尔布赖特任国务卿时就曾出现。奥尔布赖特在任期间曾大力发展互联网,强调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挑战。

  尹韵公还指出,与他交流的欧洲学者表示,“美国对互联网控制很严”,其表现为“信息霸权”,如果同样用雅虎搜索引擎搜索同一个关键词,在美国能搜索出10万个词条,在欧洲则只有6万个。全球互联网的13台根服务器绝大多数在美国,有学者主张,如果互联网为人类服务,应该把根服务器交给联合国管理。

  长期研究美国信息安全与网络政策的复旦大学博士沈逸认为,美国将互联网自由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新工具,就如同此前的“人权外交”。同样地,希拉里提出的“互联网自由”也是基于双重标准的,其两次演说的重点,都在确立由美国主导全球信息空间的信息流动与行为规则,其规则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希拉里在埃及国内局势未见最终分晓时发表有关互联网的讲话,点名批评别国,也可能有转移注意力的考虑。

  技术风险不宜夸大

  希拉里支持开发互联网方面的“尖端手段”,被解读为支持“破网技术”的研究。对于被点名的国家,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手段增大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风险,对此需要作出评估。

  金灿荣认为,在近期的突尼斯、埃及事件中,首先是经济和政治原因,技术方面互联网的作用是“排名靠后”的,对其作用需要注意和研究,但是不要夸张。目前,美国在互联网方面有优势,社会体制信息透明度高。而在一些国家,信息传播确实存在问题,表现为信息由上而下的控制。互联网则导致信息平面流动,同时分达各个层次,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对社会管理等有一定的挑战。

  尹韵公指出,对于埃及事件,要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这些国家发生动乱的原因、结果、国内外的各种因素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互联网的作用。沈逸也认为,突尼斯、埃及等国的动乱,其源头可能在由金融危机触发的食品危机,在本质上更多地可以看做是发达国家的危机向外转移,互联网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有重要影响的工具,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源头。

  化解风险 为我所用

  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新技术所带来的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在希拉里的演讲之后,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有专家学者表示,不应因此拒绝互联网的新技术,而是应当积极学习,将其作为信息沟通的有效工具。

  金灿荣认为,互联网使信息传递成本降低,使社会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这点有利于后发国家。这些国家应当加强学习互联网技术,应对这种沟通方式,充分利用它解决好内部问题。他指出,技术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我们应当将其使用好。

  沈逸提出,在新技术的条件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都没有现成的应对方案。在此方面,除了做出技术方面的准备,还必须对政府管理信息空间的心态、方式和方法作出综合改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