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天,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型门户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www.cssn.cn)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扬帆启航的“给力”举措,是繁荣社会科学、扩大社会科学影响力的战略决策与明智选择,实现了全国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热切期盼。
今天,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无网不胜”已成为发展趋势。放眼全球,社会科学论著的数字化、电子化与网络化,发展迅猛;各类社科网站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形成了多语种、多形态、多媒体的竞合局面。在国内,随着网络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六大建设的关联日益密切;随着上网成为人们继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后的“第五习惯”;随着网络文化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家庭、学校、社会并列成为“第四成长环境”;随着网络文化的力量发展到足以影响现实的利益格局,形成虚拟世界,向“第二社会”转化,网络生活已成为网民的“第二人生”,抓好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执政党新时期的一大要务。
网络传播作为跨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在文化传播形态转型的意义上,也被称为“网络文化革命”。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开放与共享、探索与创新。正是这种优势,使网络逐渐达到虚拟与现实水乳交融的状态,做到实时与互动、开放与包容,表现出技术富媒体化、应用普及化、文本多媒体化和内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信息化网络是先进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先进生产力,影响全面而深远,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网络的发展,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改善了国民的生存环境,提升了公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网民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天有4000人开通互联网接入服务,几乎没有一人选择退出;一项有关“一年不上网,给你10万元”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5%的网友明确表示“无法做到”。中国的网民已达4亿多人,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学习、工作、生活、思考、创新。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相关信息、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就互联网应用而言,中外之间还有差距,中国网民的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信息工具价值尚待深度开发。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推出,将会提升中国网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信息工具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中外社科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网将致力于宣传中国以及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既让中国的文明成果走出去,也把世界的文明成果引进来,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网络里率先建成人文社会科学的“地球村”。
中国社会科学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门户网站,毫无疑问,其宗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科学网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力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理念启迪人,以有益的信息帮助人,为网民提供健康、优质的精神食粮,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智力帮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务,全面推进“六大建设”。
网络因其开放性,各种思潮都会在这里努力表现自己,希望影响社会、左右时代的发展,因而在网络中有交流,也会有交锋;有丽日蓝天,也会有风雨硝烟。对此,我们务必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在涉及中国的大局,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涉及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网将充分调动全国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掌握话语主动权,发挥社科舆论的导向作用,捍卫国家利益,坚持走自己的路。
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网络对改进社科研究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在今天的科研工作中,依靠纸质卡片和剪刀、浆糊这样的手工操作方式已经陈旧了,互联网早期那种“复制+粘贴”型的操作方式也已落伍了。利用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实现相关资料的相对穷尽,结合各种操作方式的优势与特长,依托超文本与超链接技术,建构多媒体的学术文本,追求相关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完整积累,已成为当代社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致力于成为社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网络平台。利用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可以聚集社会科学的海量信息,为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基于虚拟空间的中介服务,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力量。让社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科成果双重效益的最大化。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纸质媒体阅读量以每年13%的速度下降,而网络化电子信息产品的阅读量,则以每年31%的速度上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子产品与网络服务的日渐普及,电子信息产品的阅读量还会加速攀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适应潮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发展社会科学的功能,开拓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要逐步建成中国社会科学的大型数据库,利用搜索引擎技术,逐步做到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更早之前的社科类信息均可以网上查询,并跟踪每天新产生的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将其“一网打尽”,一手抓信息存量,一手抓信息增量。中国社会科学网力求信息的真实、准确与权威,发布能够全面反映社科界学术成果的电子数据,逐步绘制出中国乃至世界社科界的“电子地图”。
在中国社会科学网里,国内外重大新闻将得到及时准确的报道,各类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可得到适时深度的解析,国内外学术动态能得到立体全面的反映,学术理论资料能快速方便地查询,学术成果也能及时便捷地交流。网站的特色鲜明——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又功能齐全,涵盖面宽,信息海量,可充分满足广大网民多方面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致力于推介业界大家,褒扬学术新秀,宣传好中国社会科学,宣传好中国文化软实力,宣传好创新成果,推动学术创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以及众多网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广大有志青年健康成长并实现人生美好理想的良师益友,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网络旗帜,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社科“中国高铁”。因此,办好中国社会科学网,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新生事物,限于人力、物力等条件,起步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不可能尽善尽美。然而时不我待,只能先上马,再加鞭,按照中国社科院领导所确定的“由小到大,稳步推进,逐步发展,内容为主,做大做强”的20字方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我们将虚心地向兄弟网站学习,取长补短。我们真诚希望大家精心呵护中国社科界这一新的精神家园。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开放的最大特点是公众参与。只要各界社科工作者和广大网民都来耕耘这块园地,探讨理论,繁荣学术,交流信息,奉献成果,就能使之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含蕴寰宇慧知,竖立华夏高标,将中国社会科学网建成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国家级社科学术研究网、特大型综合信息网。
“漫天飞雪迓春回,领上红梅映日开。惊雷一声传号角,万紫千红进军来!”
让我们拥抱春天!
让我们共创未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