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5期特别策划“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文章之一。
2007年到2008年的全球股市,跌得很厉害,世界经济正在快速虚拟化、虚幻化。按照日本有关统计数据,2007年10月15日到2008年11月10日,一年左右时间全球金融市场蒸发了9万亿美元资产,这些资产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再看看当今世界的货币与金融安排,全世界央行大概只有价值8450亿美元的黄金,但是经济学家对钱的狭义定义,即流通中的现金M0全球大约只有3.9万亿美元。有了货币存储概念之后,全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是9万亿美元。整个GDP全球为60万亿美元,但全球信用衍生品的价值已经达到863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GDP大约是60万亿美元,全球资产大约有290万亿美元。这次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各国政府拿了1.9万亿美元进行救市,但全球资产泡沫达到863亿美元,这1.9万亿美元相当于杯水车薪。因此,需要提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财富、什么才是财富、什么才是货币等问题。
按照货币数量论,所有的量都是一个变量。目前中国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的总和,汽车产量、发电量、水泥产量等几乎都比美国高,但是目前GDP还不到美国的1/3,这个数字表示的财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哲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GDP由货币来表示,而货币与价格连在一块,价格又与流通速度连在一块,到最后我们不知道货币是个什么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也不清楚了。按照西美尔的货币哲学,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支入指标,货币的价格单位与水的立方一样,仅仅是一个标量单位。但是量不像秒、不像度、不像立方,它一直都在变动,物价一直在变动,所以衡量各国GDP的量,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在摇晃。
另外,货币本来就不清楚,而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要用货币来说明,困难就在这里。弗里德曼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等于国民总收入乘以利息率,无论总收入还是利息率,都是货币的指标,货币本身就是不断变动、捉摸不定的东西,所以用货币定义财富,等于是以货币定义货币,是同义反复的逻辑。所以很多问题需要货币哲学和财富哲学来进行思考。
目前,中国经济货币化和证券化的大致背景是:2010年5月末广义货币是66.34万亿元人民币,而全部人民币存款余额66.07万亿元,两者都正好是2009年GDP的两倍。
另外,就货币化的程度而言,2010年3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4.5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三位。中国股市蒸发了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股市市值占GDP的70%,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货币化在加速,但是证券化在衰退。这个现象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我觉得很值得我们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思考。
为什么美国经济在2008年之后出现了迅速下滑,而在2009年第三、第四季度很快就复苏了呢?实际上,美国消费总量占GDP比重73.6%,消费一上去经济就复苏了。他们的消费复苏是怎么来的呢,在于他们的救市投资。但是如果就业不解决,这种复苏也只能是短暂的。
为什么2007年消费那么旺盛?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可能是跟股市的财富效应有很大关系。中国股市涨幅目前全球排倒数第二,仅次于希腊,这个就值得思考了,这种情况是内需不足,要大量发展股市,把货币资产转变为证券资产,对中国内需的拉动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但是要避免美国金融资产过度杠杆化的影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韦森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