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财富观折射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2-28 16:3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5期特别策划“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文章之一。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做一种矛盾性的生产方式。他认为,当这种矛盾发展到顶点之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之时。他的分析并不是立足于一种道德立场,而是立足于一种历史辩证法的立场。

  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商业危机,在商业危机中产生的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从属形式。然而,伴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一表现形式发生了逆转,在以不合理的经济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上,商业危机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的中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则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

  财富观:金融危机引发的哲学反思

  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商业危机,近两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长线关注与深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的相关研究著作有《货币战争》、《资本战争》、《大衰退》、《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元大崩溃》、《华尔街冲击波》、《美国怎么了》、《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等等。这些著书大多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借贷、次贷等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危机的源头、产生、蔓延及应对等问题。比如《货币战争》,通过描写国际金融集团在世界金融史上的操控过程,揭示了对资本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国家财富的发展与分配,并告诫人们要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资本战争》详细记述了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投机事件的始末,以丰富鲜活的事例说明,资本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大衰退》不仅分析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深陷次贷危机之中的国家和正在与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无疑在经济学层面和操作层面,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与探索路径,但同时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研究中,唯物史观这一重要的哲学视角被缺失掉了。鉴于此,学术界独辟蹊径,从“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的视角,探讨财富范畴的寓意及其本质、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公正问题、虚拟经济与虚拟财富等问题,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财富哲学的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从异化劳动观点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中的异化和异化现象是进入更高社会形态的必经炼狱。这是因为,异化劳动在创造财富中并未合理地发展劳动者的主体力量,而是使它片面化和畸形化。陈先达教授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资本主义的财富观并没有消失,现实生活中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说明,进行社会主义财富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部分非常必要。在对待财富问题上,要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个人财富的获得不能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在当代中国,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对当代中国社会财富的创造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因被雇佣而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是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保障工人有尊严地劳动,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和体面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劳动不同于异化劳动的根本之点。如果资本与权力相结合,尤其是私有资本变为社会资本构成的主导,当然潜藏着极大危险。无视这种危险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因此而害怕富裕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物质贫困固然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文化精神支柱。

  财富观:资本主义矛盾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在多角度、多维度的国际金融危机讨论中,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雄认为应从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四个方面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对金融危机的政治哲学反思,有两个方面的研究视点值得重视。首先,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深层制度原因的解读,到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的新形式的揭示。透视金融危机,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必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其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认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和实质。其次,从对新自由主义的一般批判,到对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的批判。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固守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必然结果。对金融危机的文化哲学反思有五个维度:一是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来解读金融危机事件发生的精神因素、意识操纵、思维范式、符号系统、心理机制、自我中心幻觉等;二是拷问危机的文化价值观;三是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文化元素、文化时尚、文化操纵、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机制;四是分析金融危机与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特质的勾连;五是金融危机与东方文化的启示。对金融危机的道德哲学反思需要澄清多种认识幻象问题。金融发展快速,监管规制和道德建构相对滞后,对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际上,在私有制条件下,财富的社会本质只能表现为不平等,在亘古的时候,我们只有“剩余产品”这个概念,而无所谓“财富”这个概念。财富概念的出现证明了不平等的起源。最早的财富,在哲学家们看来,是社会不平等必然性的表现。具体说来,私有制条件下财富的社会本质内在地实存着六大方面的矛盾:第一,少数人的富有与多数人的贫困。第二,财富的实体与财富的意识,经济学家对财富实体这一块钻研得比较多,对财富意识关注得比较弱。第三,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与作为精神意向性的财富。第四,作为差异性、知性的财富,与作为否定性的理性财富,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往往满足于从知性角度来看,认为财富背后是不平等,难道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历史进化到这个不平等的位置就终止了吗?我们要上升到一个深刻的辩证理性的高度,看到财富自身所蕴涵的否定力量。第五,作为资本的财富与作为权利的财富之间的矛盾。第六,财富的私有化属性与财富的社会化属性,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以后,抽象财富遮蔽了剩余价值的传统生产范式,与财富社会形式的勾连出现了极为复杂的、极为新颖的内在特质。

  马克思曾经提出四个二律背反,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对立。由这些对立所蕴涵的经济危机,到它转化为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进程,说明了商业危机、金融危机与财富的社会形式的关联。

  我们不得不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当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历史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的头上。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