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5期特别策划“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文章之一。
马克思的财富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重新理解劳动创造财富为前提的一种劳动财富观。在一定的时期,土地财富观和货币财富观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根源性来讲,土地成为财富、货币成为财富必须有一个基础,就是劳动,所以劳动从本原上比土地和货币更为根本,所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第二,以劳动主体为价值取向的人本财富观。马克思谈劳动主要是从劳动主体——人来谈的,一般来说,劳动有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三大要素当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要素,所以三大要素都创造财富,但是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所以马克思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思想那就是“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从这看出马克思从劳动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关系当中,马克思把人的因素当做价值取向。
第三,马克思的财富观是以人的能力和公平为基石的生存性财富观。马克思对劳动主体的关注进一步引申到作为劳动主体的能力关注。马克思力图从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工业活动创造的财富。而人的本质力量中很重要的内涵是人的潜能,人的一种智力,人的一种能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延伸这一思想,这种引申的内在表达就是:人的能力是创造财富的真正的活的源泉,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财富观就是在创造财富当中,人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财富创造出来以后,逻辑上有一个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这也是财富观当中不可或缺、很重要的内容。财富如何分配呢?马克思认为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第四,深刻揭示财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发展的根本作用的经济财富观。
第五,深刻揭示财富的历史形态的历史性财富观。马克思关于“社会三形态”里边也有关于财富的表述。马克思对财富观的历史形态可以从社会三形态中得到启示:第一形态是人的依赖,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主要的,物与物的经济交换关系不是主要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财富主要是实用价值形态的;第二个形态是物的依赖,在物依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关系比较发达,交换价值形态的财富是主要的;第三个形态全面发展能力本身是作为最大的财富。
马克思三种财富观对中国的现实有一些启示:1.我们要注重在生产劳动领域讲财富,鼓励诚实劳动,限制投机。2.我们要让财富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3.财富生产既要依靠人,财富分配更要为人服务。4.应充分认识拥有创新能力远远比拥有物质财富更重要,拥有创新能力比拥有金钱和资本更重要。实际财富消耗完就没有了,但创新能力会源源不断地成为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更应该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物质财富。5.应摒弃权力财富的消费财富观,树立创新能力财富观。从国际全球发展来讲,农业财富主要看土地,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财富主要看货币和资本,那么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主要看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韩庆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