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访“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2-28 11:0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11年“两会”召开在即,有关“三农”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两会”代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月17日第一版以“专家建言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为题,刊载了社科界专家有关粮食安全的意见建议。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的袁隆平,对此又有何看法?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赴湖南长沙独家专访了袁隆平院士。

  “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2月17日,正值中国农历元宵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大楼的会客室里,身着花格衬衣的袁隆平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甫一落座,即接过记者话头,直奔主题。

  事实上,这并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与新闻媒体谈粮食安全问题。早在2009年底,袁隆平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就曾严肃指出,“金融危机总会过去的,可粮食安全问题时时刻刻摆在我们面前。”“谁能养活中国?我们只能靠自己。”

  触动他说这番话的,是一篇题为“粮食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的报道。袁隆平指着标题感叹:“说得一点不错,粮食安全就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我们谁都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而现在再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时,袁隆平显得很有信心:“一是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靠投入,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三是靠科技,科技的前景无限。”

  呼吁改“亩补”为“产补”

  “去年‘两会’前,我就提出过这个问题。”谈到粮食补贴,袁隆平有些激动。

  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袁隆平认为他原来所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地方粮食补贴与实际耕种脱钩,有些农户经营产量很低,能种双季的只种一季,有的甚至撂荒却同样拿补偿,这种背离中央政策的初衷、不利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行为还在继续。

  袁隆平建议提高粮食收购价,“国家用比市场高的价格来收购粮食,比如市场价格是1.2元一斤稻谷,政府提高到按1.5元来收,用平价供应市场,中间的差额由政府来补贴,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多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袁隆平说,“一年拿出1000多个亿来进行粮食补贴,现在国家有这个实力。”

  水利不过关就不是现代农业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将着力点放在了水利问题上,并决定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袁隆平认为,这切中了要害。

  “农田基本建设要搞好,尤其是水利,水利不过关就不是现代农业。”袁隆平的话掷地有声。

  “因为粮食高产要有三个条件: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湖南与全国差不多,真正的良田只有1/3,2/3是中低产田,而中低产田中有70%到80%是水利不过关的田,3天太阳就干旱,3天下雨就涝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搞好。”

  “在新疆地区流行数千年的坎儿井,非常实用有效,要是搁在今天,就该算是现代农业。”在他看来,“凡是能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增大产量的就是现代农业”,但水利不过关肯定不能算是现代农业。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产量受到水的限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水利技术。滴灌作为现代农业水利技术,得到了袁隆平的肯定。

  “种三产四”和“二三养一”

  提高粮食产量,不外乎两种途径:第一,扩大种植面积;第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途径基本被堵死。

  “现在到处搞城市化,肯定要占一部分农田;建高速公路、高铁、机场,也要占用一部分农田。想保住农田?没有办法,保不住。”但袁隆平话锋随之一转,“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要保住!再难也要保!”袁隆平认为,多开垦荒地虽然也可算作是一条出路,但在现有条件下推广“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更管用。

  所谓“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种3亩地,产出过去4亩地的粮食”。这个概念,是袁隆平在超级稻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品种推广时,为了说服各地农民尝试超级稻种植,大幅提高我国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时提出的。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2007年起率先在湖南实施,2008年推广到河南、安徽、四川等近10个省份。“2007年湖南实施的20个县中,18个县达到了每亩增产33%的目标;2008年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后,20个试点县中,19个达标;2009年试点36个县,有32个县达标,总面积150多万亩。”袁隆平兴奋地说,“尽管2010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从前面几年来看,形势非常好,下达的任务可以完成。”

  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主要适用于中低产区,高产区反而不行。为了解决高产区的增产问题,袁隆平提出了在高产区搞“二分地养活一个人”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

  袁隆平说,广东、广西、海南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太阳温光条件比较好,很适合搞“二分地养活一个人”;在长江以南地区,如安徽、江西、湖南和浙江等地,太阳温光条件稍微差一点,可以搞“三分地养活一个人”。

  写到这里,记者不禁想到,如果将袁隆平的“二分地养活一个人”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工程,概括成“二三养一”增产工程,那么正好与他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形成了绝佳的呼应。

  有信心实现粮食新增千亿斤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决定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这不是件小事,到底能不能完成,在记者采访袁隆平之前,或多或少还有疑惑之处,但在听完了袁隆平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二三养一”增产工程的介绍后,顿时感觉希望大增。

  “不能用‘很有希望’来形容,是很有信心!”袁隆平慨然挥手,截住了记者的话头。

  “中央给湖南的任务是到2020年完成46个亿的指标,其中水稻是40个亿。在水稻这一项中,如果‘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抓好了,不用到2020年,到2015年就可以实现国家下达给湖南的目标。” 目前湖南已经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列入 “十二五”规划,2011年湖南将力争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500万亩。

  “湖南没有问题,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从技术层面来讲,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那全国也没有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靠的不仅是热情,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湖南已经立项,袁隆平希望国家也能立项。

  除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袁隆平还十分关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他说,“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太少,农科院等单位实行的是差额拨款,作为公益单位,不能全心全意搞科研,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国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搞好,实施科技兴农,在农业科技经费上多投入一点,多倾斜一点,即使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6亿,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院士对未来充满信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周群 扈东玲帮助搜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和录音,特此致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