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30年里,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教师与研究者,我曾在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多个学科领域摸索过、探讨过,在多个学科间尝试过一些跨界与拼接、沟通与整合工作。这个“跨”字,对我来说实际上是“爬”,不是“跨越”,是“攀爬”。如果说此类攀爬还有点价值,那就是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新世纪,我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30年“攀爬”,或许能留下一点可资后来者参阅的时代印痕。
为方便起见,我曾在文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标定这样几个时段: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诞生;1907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诗人与白日梦》,为文学心理学揭开序幕;1924年,鲁迅翻译出版并在大学课堂讲授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成了在国内引进文学心理学系统理论的第一人;1936年,国内出版发行由朱光潜撰著、朱自清作序的《文艺心理学》,成为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专著。此后,文艺心理学在中国沉寂了近半个世纪,至20世纪80年代才又被重新提起,并迅速“走红”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作者:鲁枢元 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