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1期特别策划“ 我们的报纸 我们的读者 ”文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滕藤
我很喜欢《中国社会科学报》,原因是这份报纸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口味。《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学术性为自己的特色,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报纸之间也应该有分工,没有必要所有的报纸都办得和《人民日报》一样。这份报纸对我很有用,几乎每期都有几篇吸引我的文章。如前几期“独家报道”刊发了一系列有关盗墓的报道,让我很震惊,我之前还没想到现在的盗墓活动居然这么猖獗。上一期刊发了一篇有关认知生态学的文章,属于交叉学科,对我也很有启发。
现在市面上报纸很多,多了就流于泛,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报纸不仅不能使读者增加知识、获得有用信息,甚至会产生误导。你们的报纸要起引领的作用,不要刊发一些奇谈怪论,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办讲道理、讲真理、讲学术、不跟风的报纸。
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封孝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这样一份报纸,它本身起点就很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办的报纸,它的质量和特色值得期待。我非常期望《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打出学术性的特色。学术性应该是贵报必须坚守的特色。《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两种不同的类型,杂志可以通过大量的篇幅探讨一些宏大的、复杂的、深入的理论问题;而报纸可以及时传递出很多学术和研究动态的讯息,里面可以有丰富的学术含量和较高的学术品位。这是第一个期待。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报》不能搞成一个偏重经济的、偏重应用学科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强烈的包容性,包括众多的学科,对不同学科的学术发展都要有敏锐的触觉。这对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期待报纸关注边缘,要善于发现边缘的思想亮点。当前,我们有很多刊物紧盯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术热点。我认为,北京、上海专家的信息来源非常丰沛、眼光也高远,但是,驳杂的信息和太多的资源,有时候也容易引起浮躁。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关注边远地区。比如,贵州很多学者较少受到大城市的那种浮躁情绪的冲击。他们在宁静的环境中,可以潜心研究。众所周知,康德的思想体系,就是在乡下教书的时候形成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