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1期特别策划“ 我们的报纸 我们的读者 ”文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
契丹文报道中所提及的蒙古族老人舍丹扎布同志虽然知识有限,可是他孜孜不倦的钻研态度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并不同意他用蒙古语解读契丹文字的说法。日本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使用过这种方法,他们用蒙古语给契丹文拟音,然后用此办法拟好的音再来与蒙古语对照。因为清格尔泰先生是蒙古族,我们五人小组曾经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办法确实是行不通的。虽然蒙古语中有个别词与契丹语相同,但是毕竟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辗转这么多地方,走访了这么多人,反映了记者勇于探索、踏实的精神风貌。而此次同时用这么多篇幅来报道绝学,报道契丹文研究,也说明了《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一份真正立足于学术研究的报纸。希望以后这样的报道更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毅松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大型的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效率很高。我们达斡尔民族学会的同事今天看到报道都很激动。作为一个达斡尔族人,达斡尔研究能够受到学界的重视,我感到很自豪。
江西读者陶家柳
《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28日开辟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版,邀请所在学科的专家总结该学科在2010年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突显了《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不长的篇幅中,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了各个学科的大概内容。如经济学,现在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且有一览众山小的趋势,作者指出现在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反对在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而是呼吁经济学的发展要更多地使用原理而不是数学”。学者总结2010年法学研究热点时,举了“减少死刑罪名”、“醉驾、飙车”、“看守所改革”等,使普通读者也能对我国法学研究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又如,作者指出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在2010年似乎陷入了困境,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考证、史料学方法不被重视,思辨的方法运用又不够娴熟,研究资料也不够丰富,使国际关系研究进展不大。
总之,这一期专版内容极为丰富,含金量很高,《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了一个好的收官,期望也有好的开头。
日本读者加藤嘉
在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之前,听名字,我本能地以为这是一份很学究气的报纸,但是看到报纸之后发现版面很活泼,关注的问题也很有现实性,尤其是国际双周刊,因为我本人是学国际关系的,所以比较关注。国际双周刊的版面设计很有特点,里边的文章也很有学术性和现实意义,总之,这份报纸我很喜欢看。
长春教育学院宋昕
贵报彰显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品位,受众定位准确。作为一名基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报纸里,既可以读到本学科的前沿动向,又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进展。作为一份报纸,贵报的学术资讯量比较大,有别于一般的报纸。除此之外,贵报最与众不同的是开创了学科理论版,这是以往任何一家报纸所不具备的,我尝试读了几次,原本艰涩的理论,在报纸上竟可“变译”为平实的语言,将“复杂”化解为“简单”,这是很难的,但这是很有意义的,若能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下去,必将为提高国民的理论素养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华
《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版已引起专业研究者重视,并也吸引了不少哲学爱好者。这个版面我爱读。它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认真遵守学术规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文风与版面上,都严谨而平实,没有张扬之态,没有浮华之气,没有说教腔调,不驰骛于功利。相反,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哲学研究本有的责任感,哲学思维承负的那种使命感。新颖活泼也是它的特色,“哲学界”人、事、书这套栏目简明充实,读了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激励,感到亲切,尤其是“事”与“书”这两个部分。“哲学”版选材广泛,不拘一格,图文并茂,显示有一种开放精神。编者深知哲学是共同讨论之学,在有限篇幅内尽力展示国内外不同哲学家和学派之间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争论,给学者们发表个人看法提供机会,这种眼界和气度令人赞赏,而这也正是促进哲学生存和繁荣的必要途径。
南京大学历史系梁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这个栏目自其开办以来我一直很爱读。2010年11月2日刊发的“圆明园罹劫150周年:走向和谐世界 不能忘却历史”这组特别策划让我印象尤深。正如于沛所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建构自己的历史记忆”,西方国家当然也不例外。印度学者辛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在今天,西方媒体依然有意对印度和中国的形象进行边缘化。他们动辄报道中印的负面新闻,但却很少能看到他们告诉自己的后代当初是如何通过对亚洲国家的掠夺而创造一个工业帝国的。今天,怎样看待圆明园这段历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对此,本期特别策划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对待和梳理不同看法时,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国家建构提供更理性与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以更从容、自信与平和的心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精神支持,为实现世界和谐与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思考,应该是我们思考这段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与探索》编辑部冯向辉
贵报“期刊”一版,纳百家之言,领风气之先,给读者提供了交流编辑思想的平台、拓展出版视野的窗口和创新办刊理念的空间。具体可概括其三大特色:一是引领前沿,关注现实。“期刊论道”、“编研互动”、“学人论刊”等栏目多是期刊总编和专家学者对转型期、网络时代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及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前途与命运的思索,诸如选题策划、审稿制度、期刊国际化与数字化、期刊评价机制以及学术腐败、学术泡沫等问题。二是话题广泛,濯古出新。“编辑之道”、“编辑心语”、“报刊史话”等栏目既有期刊一线编辑对编辑业务、期刊风格、出版工作的心得和感悟,也有国家图书馆典阅部的老师们对期刊历史的精准回顾和介绍。三是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外刊观察”、“期刊绍介”、“推荐阅读”、“刊界动态”等栏目不仅介绍了国外社科期刊的发展脉络和一些国内优秀期刊的典型经验,还及时报道了期刊中的新见地以及期刊界的新动态。这些栏目的成功策划以及文章的精选精编都得益于“期刊”版编辑们的丰厚学养和“为读者着想”的社会责任感。我只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期刊”版的作者范围。二是适当关注办刊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三是进一步提高编校人员“标点符号用法”的准确度。最后祝愿“期刊”版编辑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睿智感怀、厚博开怀和大气胸怀,在漫漫的办报征程中再接再厉,更创佳绩!(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