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重要的是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2-25 16: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每当有一位思想家特别是西方思想家提出某个问题,或者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凸显出来,就会有人说: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就说过了,甚至认为马克思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出片言只语作为依据,然后就以为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目前谈论的许多话题,在马克思文本中都能找到,诸如世界历史、全球化,我们随时可以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话语。问题在于,在一些研究者眼里,从马克思文本中找到依据,似乎等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拥有了发明权、专利权,从而自己也就拥有了这一领域的裁决权。这未免太简单化了。而且,马克思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有其特定的语境,例如,马克思批评欧洲中心论和现在解构欧洲中心论有着微妙的区别。

  在其他理论学说提出某个问题之后,急急忙忙地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出相关论述,然后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打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从表面上看,是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实际上,则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研究亦步亦趋,而不是独立地提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应区分开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在自己所处时代思考的问题;二是当代生活中凸显的问题。无论二者间具有必然还是偶然的关联,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来说,马克思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也只能是提供一种参照。马克思的伟大不能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法宝,相反,马克思的伟大印证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贫乏。我们应当自问的是: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首先提出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问题,并不等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马克思提供的思路,也不能算做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思路。事实上,当代思想都在汲取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与此同时,也在汲取其他思想资源,但这些都只是提供一种资源,而非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对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关注我们目前置身的生活世界,直面当下的生存困境,具备特立独行的问题意识,对当代社会的现状做出自己的体认。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不乏具有聪明才智的人,不乏充满灵气的人,但缺乏大家,或者说大师,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概念框架。大家惯于认为,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概念框架,我们只需运用它,就可以了。而隐藏在这种思路背后的,当然还是这样一种看法,即尽管当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究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在百余年前所作的分析依然是完美无缺的,无需新的补充和发展。由此我们看到,对当前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惯于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阐释,而没有提出新的思维框架。

  面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果没有自己的概念框架,就不可能具有新的问题意识,而只能是一种意见、一种想法而已。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些观念,重新诠释了一些概念,从而促使人们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本真。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对这些新的现象,既有的理论概念和框架的阐释效应是有限的;当代中国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诸多经验,对于这些新的现象,既有的理论概念和框架的阐释效应同样有限。我们必须始终不断地提出新的概念框架,以及时有效地阐释现实生活。可以是新的语词,也可以是赋予既有语汇以新的含义,只有不断生成新的概念和概念框架,思考才能避免僵化,并同时避免空泛的见解、议论或闲谈。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必须贴近生活,这种贴近,不是停留于生活的表层或者说表面的生活,更不是屈身俯就其他思想所塑造的“现实”,而是介入,积极有力的介入。譬如,提供一种具有充分阐释力度的思维方式,一种思想的、观念上的美好视界,一套切实可用的方针策略,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体认生活。当人们普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透视生活时,时代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立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