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时政解读〉〉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2-25 15: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事件:“央行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也是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

  解读:

  王国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加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央行对整个宏观经济领域进行干预的经常性措施之一,是否需要提高利率,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今年1月份,我国的信贷投放额度较大,超过10000亿元。央行选在春节假日最后一天加息,主要是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和相关机构对新增贷款的预期,弱化负利率影响,遏制经济过热发展的势头。

  央行此次加息,主要与我国CPI跑高有关。CPI过高会使存款出现负利率,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得经济发展过热,从而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提高利率虽然可以修正一些负利率情况,但负利率本身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来消除的,而是通过CPI涨幅的变化来实现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概念,CPI连续6个月超过3%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的CPI已经连续7个月超过3%。就此来说,我国似乎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但是,西方CPI讲的是核心CPI,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中国的CPI由包括农产品在内的8类产品构成,其中7类非食物产品的涨幅都没有超过2%,按此标准来说,我国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我国在2003—200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CPI三次高涨。第一次是因为粮食供不应求,第二次因为猪肉、肉制品和食用油价格上涨,第三次是蔬菜、水果等价格上涨,这些都属于农产品的范畴。其他的原因包括资源性产品的调价和国内游资的炒作等。去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其中稳定物价的16条措施,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行政措施,没有一条是货币政策。因此,我国目前出现的只是物价上涨现象,并非发生了通货膨胀。

  
(本报记者 马献忠/采访整理)

  事件:“苏丹公投结果出炉”

  2月7日,南部苏丹公投结果公布,99%的人支持独立。当日下午,苏丹总统巴希尔颁布总统令,宣布接受南方公投结果。南方人民解放运动总书记巴干随后向媒体表示,南方将于今年7月9日后宣布独立,新国家定名为“南苏丹国”。

  解读:

  李新烽(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苏丹公投结果显示,苏丹南北分裂已成定局。但这并不是苏丹问题的终结。

  苏丹北南矛盾由来已久,积怨甚深,特别是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给人民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解决双方的争端,只是徒增了彼此的仇恨。公投前的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南苏丹的分离乃大势所趋,公投只不过是“分家”的程序。石油分配与石油输出,南北划线与人口流动,民族矛盾与资源共享,债务分担与政策协调……凡此种种,将成为摆在两个苏丹国家之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更何况,南苏丹自公投结果公布以来,政府军与叛军持续冲突,已有200多人丧生。可以说,伴随南苏丹独立而带来的是新的苏丹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世界在南苏丹公投中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公投的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西方国家几乎一竿子插到底,“打包式”介入,美国卡特中心更是尽其所能。从公投的设置来看,只要超过60%的注册人数参加投票,超过半数的人赞成,分离即获通过。换言之,公投门槛极易跨越,支持独立派在投票机制上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苏丹的人民要获得真正的独立,还需要智慧和耐心。

  
(本报记者 刘潇潇/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