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发布 网媒成为危机舆情首发媒体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2-23 17: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上海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舆情网在沪联合发布《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该报告在分析危机舆情特点和建立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应对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0年中国危机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发生,中国危机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报告同时指出,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危机舆情的首发媒体。

  司法执法类舆情危机高发

  报告选取了2010年72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通过与2009年比较发现,司法执法类事件依然是舆情危机最为集中的领域,共有13起,占总量的18.1%。同时,社会民生、反腐倡廉、官员(家属)不当言行是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关注的焦点。灾害事故类型高居第二位,共有11起,占总量的15.3%,较2009年的8%有明显上升。

  微博成危机舆情重要渠道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就面临着被曝光和传播的可能,封锁信息、禁止传播的做法反复被证明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报告从事件发生到被媒体曝光的间隔时间这一指标分析认为,占总数33%的影响较大的危机都是在事件发生当天被曝光的,曝光的时效性较2009年有很大提高。

  而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危机舆情的首发媒体,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由网络首发的比例从2009年的53%上升到67%,微博更是异军突起,成为危机舆情事件曝光的主渠道之一。

  尽管2010年危机舆情事件发生频繁,舆情消退时间却越来越短,危机舆情事件呈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点。报告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危机主体的舆情应对越来越成熟,应对能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表明危机事件发生频繁,公众注意力被频繁转移。

  危机管理能力待提高

  在对2009年、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发生至组织干预的时间差进行分析时,报告指出,危机舆情发生后,主体反应速度较快、与媒体沟通意识较强,近半数在事件发生或曝光的当日就进行积极干预,这说明事件发生之后,大部分危机主体的反应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尽快化解危机的意识较强。

  报告在建立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应对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0年应对主体的危机管理能力进行分析评估。数据显示,各地公共危机舆情事件频出,但整体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从各项具体危机管理能力来看,研判能力总体表现不佳,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整体表现不稳定,第二、三季度表现较好;总体沟通能力表现平平,第二、三季度稍好;在应对危机舆情事件时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议题管理能力表现欠佳,不注重事后的危机恢复管理。

  危机后重建信心尤为重要

  报告就中国危机管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首先,危机主体应该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监测能力,建立危机的监控、汇集、研判、预警机制,加强对危机主体形象、公众舆情的长期推进关系维系和冲突管理。

  其次,危机主体应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全面拓宽新媒体信息发布渠道,及时跟进危机信息,及时回应公众,才能有效化解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应对危机。

  再次,危机主体在面对公共危机性事件时应放低姿态,转变危机管理观念,关注受害方,尤其是弱势群体,如此才能赢得民心,化解危机;危机主体应提高议题管理能力。

  而在危机过后,危机主体一方面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危机总结、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采取一些积极的亲民举措重塑形象,重建信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玉 曹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