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之年。为深入报道西部科学发展现状,特别是汶川灾后重建、西部区域发展以及人文风貌等情况,本报特派出报道小组赴四川、青海、西藏等地采访。这里刊登的是本报记者发回的第一篇报道。后续文章将在本报“西部纵深行”专栏中刊出,敬请垂注。
2月13日,记者接受报社指令,赶赴北川。走下飞机,立即被一股浓浓的“感恩”氛围所包裹。在山东等全国各地援建者和北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北川的建设非常迅速,“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同时,文化重建、精神重建亦已起航前行。
2月14日,新北川大爱文化理念思路座谈会在北川召开,来自四川、山东、北京等地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新北川的发展尤其是特色文化发展出谋划策,以爱心文化为主题,研究新北川的战略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第一时间赶赴会议现场。绵阳市副市长兼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在会上介绍了北川县近年来爱心文化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情况。经大忠曾因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中组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8年年度人物。他说,文化发展是新北川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目前,通过打造北川历史文化片区等一系列工作,文化北川的建设工作已经展开。此前,北川已经召开过两次爱心文化论坛,目前正在筹备第三次爱心文化论坛,来自山东、四川等全国各地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爱心文化理论。通过这样的理论研讨,北川计划建设一个爱心主题公园。北川是世界的北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第18个生命伦理研究基地就设在北川,“北川经验”应该回馈给世界。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四川日报高级编辑伍松乔、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德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学院院长张彦、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昝宝毅等专家学者到会,并发表了意见。
针对北川的未来发展,专家们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认为,北川灾后重建,既是人居物质家园的新铸型,又是爱心精神家园的新提升。在新北川,不应该只是新城市的崛起,更应该是新文化的崛起和新情感的超越。从大范围看,新北川是一座感恩之城、报国之城。从小范围看,北川可以建设成一个以爱心报国文化为主体的窗口城市。谭继和建议,北川将以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文化为灵魂,从民族心报国情、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大爱家园天下羌魂三个层面回馈社会。他指出,弘扬众志成城、爱心报国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地建设新北川心灵家园的重大工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也指出,北川的这个精神层面的文化大项目非常好,现在学者对其具体内容乃至定名都还有不同意见。但是,把爱国报恩、爱心文化作为新北川的主题是深刻的、生动的。另外,新北川自进入文化建设开题阶段,就邀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参与讨论,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及创意策划,这种做法非常值得肯定。
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社会科学界承担了许多相关的重要课题,就在“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之际,一套由李明泉主编的反映四川各灾区城镇恢复重建过程的书已经出版。
谈到文化北川的未来建设,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志东也给予了积极肯定。王志东是山东省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基地首席专家。他指出,北川的下一步发展要走文化城市发展道路。北川的国际爱心工程是北川的,也是四川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我们要把抗震救灾的精神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这是北川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是北川的一项责任。“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创意塑造北川精彩”,这就是王志东对北川未来发展的总结性建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本报西部采写小组自北川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