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以来,西方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总体层面的社会指标(国家层面),到关注个体层面的主观感受(个体层面)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和当前中国生活质量研究主旨的转变非常相似,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从GDP增长到以人为本、从重视经济总量增长到关注个体感受、从注重经济增长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念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观生活质量视阈中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虽然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历程还很短暂,但关于“幸福”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快乐,欲望的满足和肉体的感性快乐不应该得到倡导,即反对庸俗的快乐,主张精神的愉快和灵魂的无纷扰。如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是人们天生和最高的善,人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而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作者:王培刚 单位: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