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美国贸易政策受制于国际贸易体制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2-10 10: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破坏霸权稳定理论有效性的机制,最主要的是在国际贸易体制的约束之下,美国不敢彻底抛弃自由贸易,尽管它的很多行为已经暴露其贸易保护的本质,但至少还带着自由贸易的面具,形式上还是支持自由贸易的,而且也为推进贸易自由化做出了一些实在的工作。

  霸权稳定理论是系统论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它认为当存在一个经济超级大国时,由于这个大国拥有绝对的经济实力,所以它可以容忍小国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搭便车的行为,自由贸易体制可以得到维持;但是当超级大国实力衰退时,外部竞争有可能使得该大国放弃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的格局也转向封闭。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美国二战后贸易政策的演变原因,但其解释力度并非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强大。

  一个霸主使自由贸易体制得以建立和维持

  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不同寻常的重要性使其具有推行自由贸易体制的能力与动机。美国在全世界倡导自由贸易,试图在一夜之间确立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其中重要的一步是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组织(ITO)的建立,希望借此重建国际贸易秩序,减少各国的贸易壁垒。在筹建ITO的过程中,23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并于1947年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作为临时性文件。尽管后来因意外情况,使建立ITO的计划破产,但“临时的”GATT却在日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自1947年GATT成立以来,在美国强有力的支持下,几个回合的贸易谈判促使各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贸易自由化迅猛发展。美国作为GATT的倡导者和贸易谈判的主要发起者,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一方面,美国对其主要盟国开放了国内市场,而且不要求对方履行对等义务;另一方面,1962年美国国会制定了《扩大贸易法》,进一步扩大了总统在处理对外贸易事务方面的权力,并对“豁免条款”规定了较严格的适用条件,使得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变得十分困难。这不仅帮助美国的主要盟国迅速实现了复苏,还实现了美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各国也认识到,较之过去的贸易保护,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使本国福利提高,于是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蔓延开来。这充分验证了霸权稳定理论的一部分结论:即世界上存在一个霸主(美国)时,自由贸易体制能够得以建立和维持。

  霸主地位不稳时 贸易政策充斥保护主义色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再稳固,衰退趋势暴露无遗。此时,美国国内充斥着寻求贸易保护的声音。然而,当初美国是GATT的发起者,一直是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倡议者,在世人眼中扮演着自由贸易旗手的角色,如果此时因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带头破坏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将在世人面前大丢颜面,况且根据已经制定的国内贸易法规,任意实施保护措施也绝非易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动摇,但其表面上仍然显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姿态。肯尼迪回合之后,美国继续大力推动GATT新一轮多边谈判,并且力主将谈判的领域由关税扩展到非关税壁垒方面。在美国的积极努力下,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东京回合谈判于1973年拉开帷幕,与此相配合,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这部新的贸易法授权总统参加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继续赋予总统减少本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权力。在GATT的约束之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仍然呈现自由主义特征,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体制对美国外贸政策的强烈影响。

  当然,《1974年贸易改革法》的主流毕竟是保护主义的,它不仅对总统进行贸易谈判、削减贸易壁垒的权力施加了种种限制,而且还规定了臭名昭著的“301条款”,以反对“不公平贸易”为借口施加贸易保护措施并试图打开贸易伙伴的市场——由此可见,1974年之后美国的贸易政策充斥着保护主义的色彩。这又证明了霸权稳定理论的另一个结论的正确性:当超级大国相对衰落时,来自外部的竞争有可能使大国背离自由贸易而转向贸易保护。

  但是,霸权稳定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当霸权国家兴盛时,世界贸易格局是开放的;当其衰落而没有另一个霸权国家出现时,世界贸易转向一个封闭的系统。实践证明,这个论点并不具有适用性: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下降,以肯尼迪回合为标志,美国失去了领导地位,整个世界由一个霸权国家变为三大经济体互相抗衡的格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世界的贸易、收支机制仍然是开放的和自由主义的。

  破坏霸权稳定理论有效性的机制,最主要的是在国际贸易体制的约束之下,美国不敢彻底抛弃自由贸易,尽管它的很多行为已经暴露其贸易保护的本质,但至少还带着自由贸易的面具,形式上还是支持自由贸易的,而且也为推进贸易自由化做出了一些实在的工作。而在美国的影响下,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不会完全背离自由贸易,因此世界贸易没有急剧地转变为封闭的系统。这里讨论霸权稳定理论的失效,也是为了证明国际贸易体制对美国外贸政策形成的重要作用。

  此外,美国贸易政策的决策和形成,会受到国外利益集团活动的影响。国内利益集团进行游说活动的目的在于影响政府制定更广泛的经济政策,而不是仅仅关注贸易政策及与贸易相关的事宜。与此相反,国外利益集团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比国内利益集团的活动目标更为集中、针对性更强,对美国贸易政策形成产生的作用更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孝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链接〉〉

  国外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游说活动由来已久,所以在美国建国之初,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如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对国外利益集团的活动表示出高度的重视,担心这些活动会对美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设法抵御和瓦解它们。

  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没有禁止或限制国外政治捐资。直到1938年,国会发现纳粹集团动用资金影响美国政治辩论,于是国会通过了《国外代理机构注册法案》(FARA),要求国外实体的代理机构进行注册并披露其活动,然而这个法案仍没有限制政治捐资。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利益集团的实力迅速膨胀,并出现了一些国外利益集团活动的丑闻。1966年,国会在举行听证会后,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任何国外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对美国选举提供政治捐资。

  尽管1966年的法令试图阻止国外利益集团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但美国的法律仍然允许与国外有关的合法捐资进入政治活动当中。国外代理机构只要在司法部注册,并且保证其资金是自有资金,就可以像其他美国公民那样为政治活动提供捐资。然而,由于无法分辨资金的真正来源以及对国外代理机构活动监管的松散性,在实践中,国外利益集团的代理人可以按照其委托人的意志为政治活动提供捐资。

  国外利益集团在美国的代理者数量庞大,而且十分活跃。华盛顿至少有15000人从事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游说活动,平均有30个代表外国利益集团的游说者围着一个国会议员进行游说。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院外活动中,日本表现得最为积极。日本在美国的院外游说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对美国的出口,影响美国外贸政策的制定,缓解日益加剧的日美贸易摩擦。据统计,日本在华盛顿的政治活动方面每年所花费的金钱超过了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商会等5家美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工商组织每年费用的总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孝松/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