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明史”修纂群体与清初文化秩序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2-18 13: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古代有重视修史的传统,修史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而是一种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这在易代之际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王朝需要通过修史阐释继承大统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掌握历史解释权,重塑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以建立和稳固新的文化秩序。史家们往往会借助修史来表达自身的诉求,从而为自己在易代后的文化秩序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明清易代不同于此前的王朝更迭,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夷狄取代了华夏,既有政权的交替,又有民族的进退,情况异常复杂,而它带给传统知识分子尤其是史家的冲击也格外猛烈。怎样看待和解释明清易代的事实,怎样面对新政权,成为清初史家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清初形成了一个修纂和研究“明史”的热潮。在这次热潮中,出现了大批官修和私修的明史著作,体裁体例丰富多彩,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史家群体。这个群体构成复杂、志趣迥异,既有不忘故国、不与新政权合作的抗争型史家,也有积极或被迫参与新政权的合作型史家,还有在新旧政权之间摇摆的游离型史家。而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文化立场往往会通过修史旨趣、史料采择、历史评价等影响到其明史编纂活动,尤其反映在对明清易代这一事件的认识和评论上。而这些认识和评论的发展变化恰恰反映出史家群体面对历史巨变所作出的自我调适过程,及其对文化秩序的诉求。

......(作者:尤学工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