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2期特别策划“同庆中国年”文章之一。
在日本,现在的春节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环,稍不留意就会悄悄地从日历上溜过,因为日本的挂历上常标注着哪天大吉或大凶供红白喜事的选择,再有就是二十四个节气,却不标春节是哪月哪日。
日本也有正月,可那指的是元旦,名义上也放三天假,但全无中国的那种热闹。这里没有爆竹声,没有拜年的走动,只有自己面对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单从形式上看,日本的过年更适合于学者。我倒挺喜欢那种三天的清静,让人可以清心寡欲,做好迎接新的一年的准备。
在日本想要过春节,只有跑到横滨中华街上才能体验到一些春节的气氛,至少鞭炮、龙狮舞之类是可以看到的。现在,日本人学中文的多了,时不时地要说起今年的春节是几月几号,于是春节好像离我们近了一些,特别是来日本的朋友也多了,大家会借春节的名义聚在一起,把酒论道,这样也就会在心里惦记着这一天。
几年前,几位同仁为了把日本的一些学术经典著作介绍给中国国内,成立了“译文会”,一边相互交流,一边翻译出版《日本学术文库》,在陆续出了几本译著后,大家都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 翻译也就停顿下来了,但聚会仍在进行,反倒是每次都有新鲜的话题和学术上的探讨,逐渐变成了一个在日学者与中国国内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某日,有国内学者提议改名为“以文会”,倒也是名副其实, 大家会上激烈论争,会后小酌加深理解,又时而把会场改在富士山脚下的本栖寺和长野的温泉,这样大家既可以相互交流,又可以尽享日本的自然景观。这个会持续到今日, 已开了三十五次了。
在日本做学问有几大好处。一是日本有着良好的材料资源。二是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日本的中介作用,我们认识得还不够充分,不管是思想文化还是语言文学,都有许多我们可以挖掘的宝藏。
实际上,学者与春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春节对于学者来说,无非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契机, 它既让人感叹岁月流失的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我们本来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却不知不觉地被这个世界驯化了不少。作为学者,虽然谈不上鲁迅时代的“用笔作刀枪”,却也要保留一块“自己的园地”,相信辛勤耕耘之下总会有点收获。说到底,春节是一个阶段性的提示:不忘作为一个学者的批评精神,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执著追求。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力卫 日本成城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