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2期特别策划“同庆中国年”文章之一。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省的沿江农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鄂温克族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用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独具风格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文明。当然,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在他们的文化和文明中同样渗透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刻内涵。从鄂温克族“过年”的习俗中,就会自然领悟其中的道理。
在鄂温克语里把“过年”或“过大年”,也就是“春节”叫anie bie“阿涅别”。其中的anie“阿涅”是指“年”,bie“别”是表示“月”,把鄂温克语的“阿涅别”一词直译就是指“年月”,意译的话就会变成“过年的月份”或者说“新年的月份”或“正月”等。而把“过年”用鄂温克语叫 anielaran“阿涅拉然”,也有“拜年”或“过年”的意思。鄂温克族的“年”和汉族及北方其他民族一样,都是在农历正月“过”。这就是说,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同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按理来说,整个农历正月都应属于鄂温克人“过年”的概念之中,他们可以从大年初一拜年拜到三十。然而,事实上,一般过完大年“初五”,过年的劲头就减弱不少,并且很多人回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更多的人边劳动边过年,这叫“‘过年’和‘生产’两不误”。
鄂温克人为了过好“阿涅别”,几乎从入冬、下雪、地冻之后,就开始准备工作。从这个时候起,妇女们都在家里,用手工缝制家人们“过年”时穿的各种毛皮长袍。这些毛皮衣物几乎要消耗她们近两个月的时间。然而,这种劳动对于她们来讲,是幸福的、美好的和快乐的。她们说,她们是在缝制梦想、缝制希望、缝制灿烂的心灵和无限美好的生活。对于鄂温克男人们来讲,也基本上是从入冬开始,准备各种野味和拜年时使用的马匹、马车、雪橇等。除此之外,男人们还要宰杀牛羊,准备过年时食用的牛羊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这些“阿涅别”(春节)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不影响日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完成。而且,所有这些节前的准备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做完。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鄂温克人要给“火神”、“天神”、“山神”和“祖先神”供奉各种食物、烟酒等。到了腊月二十五,鄂温克族家家户户都要炸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的糖馃子,蒸豆沙包,做野果酱饽饽,烤制稠李子饼与山丁子面包等。还要准备各种乳制食品,购买各种糖果、点心、酒水、爆竹等年货。其中,炸馃子备受鄂温克族妇女的青睐,因为这是展示她们勤劳和手艺的好机会。鄂温克人的节日饮食传统观念中,过年吃的油炸馃子的味道好坏、花样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甜美。腊月二十六鄂温克人还要祭祀北斗星神;腊月二十八妇女们要修饰过节的发型,男的要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人人要洗浴,以示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迎新年。按照鄂温克人过年的传统习俗,腊月三十的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房门、园门上贴红福和春联,屋里贴年画。到了腊月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之夜,一家人吃顿辞旧岁的团圆饭,主要是吃手抓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并给老年人敬酒。然后,一家人到家门口燃起篝火,用酒和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祷“祖先神”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一年。接着,还要燃放辞旧迎新的鞭炮。在他们看来,除夕之夜吃手抓羊肉,会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家庭和睦、牧场兴旺。
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孩子们穿戴新年服装到家族中的年长者家里拜年,孩子们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给孩子们象征吉祥和祝福的洁白毛巾以及保佑孩子们安康的神偶。鄂温克人认为,新年的曙光到来之前,要是得到老人或长辈们的祈福和送给的保佑神,孩子们就会在这一年里幸福安康,免除一切灾祸。当孩子们从老人那里拜年回来后,一家人才可以吃新年丰盛的早餐,甜甜美美地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在大年初二,鄂温克族青年们骑着膘壮的骏马或者乘坐华丽喜庆的雪橇或马车,到远方的长者或亲戚家拜年。初三是属于中年人相互拜年的日子,初四是老年人相互拜年的时间。到了初五,村寨或牧场上的人们围着篝火唱起祝福新年的歌曲,跳起欢快、烂漫、狂喜的集体舞,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自左向右翩翩起舞,步伐简单、有力、有节奏,生动活泼。舞间休息时,大家还相互敬酒祝福,以此表达他们共同的美好祝愿。大年初六,基本上开始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期间,是属于鄂温克人相互拜年的日子。他们相互拜年时,要相互说anie bie ayahan gi!“过年好!”,大人们互敬烟酒。对于到家里拜年的亲友,还要用肉汤煮冻饺子吃,用事先准备的酒菜来深情款待。初五以后,相互拜年的人就显得少了,只是特别要好的人家之间相互宴请。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自个儿煮冻饺子吃。在过去,正月十六这一天,村寨或牧场上搞抹“黑脸”游戏。在这一天,人们用锅底黑灰碾制而成的黑料水互相抹脸,抹得越多越黑越吉祥,以此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避邪消灾。
然而,人类的文明已经走入21世纪的今天,鄂温克族的“年味”也发生着很大变化,有的人家拜年时用上了轿车、电动雪橇、摩托车,吃上了丰富多样的海味、蔬菜、水果,穿上了西服、羽绒衣、太空保暖衣,喝上了啤酒、葡萄酒、香槟酒和各种饮料。也不像过去挨家挨户地拜年了,都用电话、手机拜年,其他时间就围坐在家里看“春晚”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节目。过去的那种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煮冻饺子、炸果子,拉家带口地一起拜年,大家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等传统习俗越来越淡化了,只留下生生不息的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和人们对于无限美好生活的祈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巧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