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的记者走进首钢新址曹妃甸迎接新春,跟随南水北调的丹江移民返乡拜年,感受新媒体带来的现代春节,体味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的京味新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春节作为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希望的象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春节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学者张华腾形象地总结:过去大蒸大煮的年夜饭变成了“下馆子”,走家串户的拜年变成了外出旅游,见面问候的“新年快乐”变成了群发短信“Happy New Year”。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春节还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节日。“中国年”已经成为春节的代名词。
目前,除了日本、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有过春节的传统,生活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的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跟当地华人一起过“中国年”。在美国生活20多年的周敏教授说,春节已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一般人来说,春节是喧嚣的。那么,对学者来说,春节则是平静的。就在全球同庆中国年的喜庆时刻,一批从事特殊研究工作的学者正在工作中度过又一个平静的新年。2011年春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个京外考古基地的八个考古队的部分研究人员在考古站迎来又一个新春。大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考古队的重大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界并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对考古人员来说,春节期间保护考古站和田野文物安全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每年都有人在站里过春节。
其实,对学者来说,春节更像是生命旅程中一段平常的日子。他们宁愿把它当成“短暂的喘息”。在西藏工作了整整40年的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勇表示:对于想做学问的人来说,长假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七天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首先是读书的好机会。其次是赶写课题的好时光。“爆竹声中研重墨,夜读笔耕尽欣然”就是他多年来独自在拉萨过年的写照。现在日本成城大学工作的陈力卫教授则在2011年的春节写下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春节对于学者来说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契机。它让人感叹岁月的流失,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春节是一个阶段性的提示:学者要始终坚持学术追求,保持一个学者应有的批评精神。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在这样的时光流转中,在这样的耕耘思考中,学者们在2011新春岁首发出这样的祈愿:只要继续努力,到2020年,中国人的生活会更好,中国人的春节会更有新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