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是以色列最早启动中国研究项目的高校,它于1969年启动了一项中国研究和日本研究的项目,为期3年,结业后能获得学士学位。几年后,希伯来大学新增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1985年之前,东亚系的入学人数相当少,严格的语言学习课程和有限的就业机会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此外,以色列的高中生毕业后,要服完兵役才进入大学学习,因此,较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同龄人,他们的入学选择通常更加以职业化为导向。
1985年之后,这种情况急剧转变,东亚系的入学人数增多了,中途辍学者减少了。1992年,以色列与中国正式建交后,学生找到了新的就业方向,东亚系的入学人数迅速上升。现在,一些当年毕业的学生已在东亚系任教,另一些当年的毕业生,有的活跃在外交事务领域,有的就职于和中国打交道的工商企业中,还有的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专门职业。目前,东亚系有五位博士候选人,正在撰写“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哲学”和“犹太人流亡上海时所办的报业”等不同主题的学位论文。
......(伊爱莲(Irene Eber)/文 宋立宏/译 作者系希伯来大学东亚系路易斯·弗里贝格荣休讲座教授,以色列汉学研究奠基人之一;译者系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犹太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