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7年底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后,于1980—1981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了程千帆先生的古诗课程,并写了一篇题为《咬文嚼字》的读诗杂感作为课程论文。当时程先生已是全国著名的学者了,学术研究十分繁忙,但仍对我的作业作了详细批改,在评语中指明努力的方向。一个知名教授如此详尽地批阅一个大学生的选修课论文令我感动;先生谦虚地吸收学生成果并公之于世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下面便是我1980年12月所写的小文《咬文嚼字》以及先生的批语:
一看(程师把“一看”改为“这个”)题目,便可(程师删“,便可”)有钻牛角尖的嫌疑。的确,(程师把“的确,”改为“但”)“只捡芝麻,丢了西瓜”的态度,诚然是不可取的,但(程师把“但”改为“而”)“只捡西瓜,丢了芝麻”,我看也不足取。……殊不知“言之无文,行之(程师把“之”改为“而”)不远”,(程师批:“引文应注明出处,下同。”)文章内容的充实固然重要,但遣词造句却无非(程师把“无非”改为“还”)是好文章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作诗选字用“推敲”之法,我想不妨也可用作我们的读诗之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心得。
......(作者:张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