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双轮驱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12 09: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3期特别策划“展望新五年(下) 文化”文章之一。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展望“十二五”,未来五年文化战线的任务还很多,文化部门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当前,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的环境前所未有,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前所未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0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又多次论述和强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展望“十二五”,未来五年文化战线的任务还很多,文化部门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要着力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四项重点任务上狠抓落实,制定具体的改革发展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有些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有文化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机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做好: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加强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规范,加快推动其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培育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品牌;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突出公益属性,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作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服务为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落实各项文化惠民的重大措施,包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丰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施“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

  三是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吸引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与管理;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研究制定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并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办好文化产业展会和重大活动,向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展会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效益,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

  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重点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努力推进管理手段创新,综合运用资金支持、文艺评奖、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对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重,坚持精品创作与活跃基层群众生活并举;努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开拓艺术传播渠道,积极拓展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普及和提高的机制、途径,深入研究国内国际演出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重点抓好“国家艺术创作引导扶持工程”,通过工程实施,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人才、艺术院团和文艺研究论著、文章,建立起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动艺术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等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艺术人才扶持计划,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第三,在投入保障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争取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国家艺术基金,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环境,“十一五”期间文化能够向大发展大繁荣迈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由于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我们感到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因此,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使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整个文化界的共识,形成一个大团结和生气勃勃的创造局面,推动文化建设在未来五年再上一个新台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蔡武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孙辉、李树民、褚国飞、王海锋、刘倩)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