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钟哲 实习记者张凤娜)2011年起我国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宏观态势方面,在方针路线方面,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对策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日前,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十二五”的中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发展等深层问题从高端视野进行了深入解读。
“2011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做好2011年的经济发展工作,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李伟在致辞中表示。他说,过去宏观调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在执行中之所以出现一些偏差,重要的是缺乏约束、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因此,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中,要切实保障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防止中央政策在执行中出现较大偏差,必须着力于建立约束、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他建议,在制订“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必须强化规划纲要的约束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明确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约束性指标,并明确实行约束性指标的责任机制、检查机制、奖惩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四方面的结构缺陷: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内需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出口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出口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十分迫切,必须把“十二五”建议中提出的五个坚持作为中国下一步推动经济转型的主线。针对“十二五”时期的宏观政策走向,他表示,为了继续应对危机冲击,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结合起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在谈到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虽然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发展同样面临着很多新机遇:内需市场在加速扩展,城镇化加快会对中国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会对区域发展形成很大影响;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正在加快;比较优势在区域间转移,将中国的增长周期拉长。所以他强调,“十二五”期间,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如何理性地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要领域,涉及对外经济、环境保护、财政金融以及科技创新。与会专家学者也都给予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