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烛言灯语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12 13:3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栏目主持:王艾录

  拉丁语

  拉丁语是古代的一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罗马语族,后分化为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

  本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Latiumo)地区的方言,后因发源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流传到整个帝国境内,并定为罗马共和国的官方语言。随着罗马的强大,他们又把拉丁语传播到意大利以外的广大地区。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叫“古典拉丁语”,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叫“通俗拉丁语”。通俗拉丁语在中世纪又衍生出“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方言、加泰罗尼亚语),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

  拉丁语是综合语,其语法的主要部分是复杂的屈折变化体系,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内部屈折(变化词干的辅音或元音)和外部屈折(词尾添加后缀)实现。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指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面积表层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这股暖流的出现使鱼类大量死亡,渔民遭受灭顶之灾。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们将此现象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厄尔尼诺”译自西班牙语EI-Nino,意为“圣婴”“男孩”。

  比基尼

  这是女性游泳时穿的“三点式”泳衣。

  “比基尼”(bikini)是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的无人岛屿的名称。美国曾于1946年在此岛上进行原子弹试验,震惊世界。与此同时,两位法国人发明了一种“三点式”泳衣,这种泳衣因裸体过多而使舆论哗然,对世人的震撼不亚于比基尼岛上原子弹爆炸,故取名 “比基尼泳衣”。

  比斯开饼干

  18世纪30年代,一艘英国帆船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触礁搁浅,船员们急忙放下小舢板,拼命同风浪搏斗,终于死里逃生,来到一个小岛上。可是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什么食物也没有。有人提出回大船上去找点儿吃的东西来。于是,他们驾着小舢板向大船划去,打捞可吃的东西。可是舱里储存的面粉、砂糖、奶油等食物全都被海水淹没了,船员们为了充饥,把这些食物的混合物捞上来运到小岛上,捏成一个个小团,用火烤熟了吃。为了纪念这次脱险,回国后他们用同样方法烤出“比斯开”小饼来招待客人。后来传到了其他国家。

  对虾

  对虾亦称“龙虾”、“明虾”。

  唐·刘恂《岭表录》:“闽中有五色鳞,亦长尺余,彼人两两干之,谓之对虾,以充上馔。”不但“两两干之”,而且在市场上成对出售,故称对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