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转型的力量:展望中国经济未来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28 17:0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未来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转型”,成为2010年中国发展最核心的主题词之一。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针,在宏观态势上,如何认识新时期国际国内新变化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方针路线上,如何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对策上,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和困难,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和回答。

  日前,“转型的力量·2011中国经济展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各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会,探讨“十二五”期间世界及中国经济走势以及转型的意义和方向,并就宏观经济、金融和财政、国际经济走势、中国外贸政策走势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系列建议和预测。

  经济转型:财富分配不公局面需扭转

  “‘十二五’的核心是转型,是经济转型,但仅仅定义到这一步,转型可能要落空,”与会学者分析指出,我国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产出占60%,但城市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33%左右,城市里没有真正的市民,第三产业无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是经济结构最大的失衡,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核心的转型是城市化转型。城市化转型核心是两头,一头是土地,一头是房子。保障性住房是我国2011年经济增长的一个拉动因素,要通过立法明确服务主体,避免造成另一种不公平的分配。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在计划经济年代,依靠农产品的剪刀差,我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近年来,特别是21世纪城市化加速以后,不自觉地走上了利用城乡土地的价格差实现表面光鲜的城市化道路,土地资产每年以万亿的规模从农村转移到政府、开发商和城市。另外,由于储蓄方面的低利率,普通居民几千亿的财富在银行和企业进行再分配。财富分配不公才是造成收入差距的症结所在,仅从收入入手,改变不了收入分配的整体格局,需要从土地制度、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

  金融体制转型:债券市场化

  2010年,在实体经济的赢利没有明显改进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超过一万亿元;大型资源型垄断企业赢利达到一万亿元;资本市场筹资达到一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上述数据后指出,放松金融业的管制,让银行的储蓄转化为多样化金融资产应该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重点。

  对此,与会者认为,金融体制转型、利率市场化的核心,要靠机制设计,这个机制就是债券市场化,以改变银行间接融资占主体的现状,将融资的重担从银行系统身上卸下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此前的讲话中,已将债券市场化列为2011年证券市场发展的第一项任务。如果成功,金融体系有望实现转型,银行的利润也会因此大幅度稀释。

  对于2011年的资本市场,与会学者的判断是“狡兔三窟,但不悲观”,中国的股市要进入真正的牛市,还需要用年来计算。

  财税制度转型:结构性减税增税并举

  积极地推进税制改革,以适应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介绍我国财务制度及其管理创新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和优化结构性减税,同时启动带有结构性增税的内容。依托法制的经济杠杆,促进经济资源合理开发,促使各个方面节能减排。要在我国房地产调控新政继续实施的过程中,积极稳妥推出房产税改革。

  贾康指出,在减税增税并举的思维方向上,开征环境保护税就是要通过环境税,加强已有税种的优化和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税制改革推出的配套事项上,把握宏观税负不变的原则,相应地调整法人所得税税负,使其真正能够顺应经济杠杆调节,在节能减排方面切实做出实质性安排的企业可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好发展。同时,挤出或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在这一方向上,按照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导向,以及“低端减负、高端增负”的原则来推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此外,要积极地实施社保筹资机制的费改税,探索如何推出社会保障税。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周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