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与南亚的能源挑战”研讨会在京举办
作者:liuhm   日期2011-02-10 10: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 1月17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在京举办了以“中国与南亚的能源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为该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和南亚的对话”(CSAD)系列研讨会之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等学校或机构的学者与会并参与了讨论。

  美国詹姆斯·马丁核不扩散研究中心顾问轲万凯(Kalyan Kemburi)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例,介绍了南亚国家不同程度的能源需求。一方面,基于当前能源对经济的贡献率等数据,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似乎是应对这一地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局面的唯一途径,但考虑到技术、资金、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特别是在修建核能设施时遇到的所谓邻避综合症(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效应,南亚三国在大量利用核能方面都面临着各自的困难。另一方面,轲万凯认为,近些年中国在新型能源的开发方面发展迅速,大量兴建的新型能源设施甚至出现了“过度”的势头,这为中国与南亚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海滨则比较了中国—印度、中国—巴基斯坦能源合作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认为中国和印度同属能源消费大国,其经济规模在可见的未来或旗鼓相当,在争夺有限能源以供经济发展方面毫无疑问存在着竞争;另外,两国庞大的能源需求量决定了单一渠道的供给都无法满足未来两国对能源的需求。除此之外,地缘政治、领土纠纷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双边合作的环境。因此,王海滨提出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在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下“不得不为之”(Forced Results)的一种合作局面。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在非洲、苏丹及缅甸等地区的竞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则有着广泛的互补性的双边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双边能源合作体现了一种“乐见其成”(Results of Enthusiasm)的局面。

  最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比诺德·辛格(Binod Singh)用翔实的数据介绍了印度能源利用的现状,以及由政府导向的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指出了中印能源合作的可行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天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