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欧安组织在式微中踽踽独行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2-09 16: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成员国第七次首脑峰会于2010年12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这是欧安组织继1999年的伊斯坦布尔峰会之后,时隔11年再次举行首脑峰会。同时,也是该组织首次在中亚国家举行首脑会晤,由此,受到了全世界媒体和分析家的广泛关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马可波罗·戴维(Marco Davì)甚至颇为大胆地称赞——阿斯塔纳峰会对于欧安组织的未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欧安组织的发展历程,几个关键的事件值得一提:1975年,欧安会签署《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促进了冷战的缓和;1990年,欧安会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扩展了其职能范围;1995年,欧安会发展成为欧安组织,建立了正式的运作制度。阿斯塔纳峰会是否也能够像上述事件一样,成为欧安组织发展历程中的某种标志呢?

  按照既定计划,阿斯塔纳峰会应讨论协调彼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预防自然灾难、预防地区冲突等议题。然而,峰会并没有就这些紧迫议题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同样,对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要在本次峰会上确定欧安组织的下一步发展战略以及“路线图”计划的目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实现。最终达成的《阿斯塔纳宣言》不过是重申了以往的旧原则而已——保障人权和自由,对于关键问题的行动计划依然没能在宣言中得到体现。

  也许,可以夸张点说,此次峰会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峰会本身能够顺利召开。成员国或伙伴国中有38位国家元首或政府总理、1位副总统、7位副总理和14位部长参加了峰会,已足以彰显出会议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如果考虑到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苏联发生的变化)以及欧安组织本身的变化(冷战后成员国的大量增加),《阿斯塔纳宣言》依然能够重申20年前“莫斯科机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无疑又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冷战期间,欧安会是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沟通平台。它帮助完全对立的两个世界建立了一些共同目标,如信任与安全措施以及军事活动的透明度等,使超级大国之间的针锋相对得以缓和,也使欧洲地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得以避免。冷战结束后,欧安会/欧安组织针对新的安全挑战,将职能转向预防性外交、早期预警、危机管理、维和、危机与冲突善后处理等方面。它所进行的冲突预防和冲突解决措施被证明绝大多数是行之有效的,从而成为冷战结束后欧洲安全与稳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时局的演变,欧安组织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生存危机部分源于俄罗斯对欧安组织的态度变化。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希望将欧安组织发展成为欧洲安全合作最重要的组织,以此抵消北约的影响。然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欧安组织却成为了北约的“帮凶”。之后,俄罗斯对它的态度经历了由失望到敌视的态度转变,认为它成为了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进行“颜色革命”的工具,破坏了俄罗斯周边的环境稳定,损害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由此,这也造成了欧安组织内部的集团分裂。俄罗斯及部分独联体国家希望欧安组织能够回归安全合作的主题,而美国与欧盟国家则更加重视苏联地区的“民主化”问题。

  另一个生存危机则源于欧安组织本身的制度特征。该组织包含了56个成员国和12个合作伙伴国,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是成员国最多的地区组织。它所要解决的安全议题相当宽泛,既包含了传统的军事安全议题,也涉及多种多样的治理问题。与此同时,欧安组织倡导以一种包容性的对话方式来实现各种目标,即通过对话寻求政策共识。虽然成员国曾提出过改革建议,希望能加强它的制度化程度,但是却举步维艰。另外,欧安组织也乐于保持自己的制度特性,将其视为区别于北约、欧盟等组织的一种优势。

  不可否认,欧安组织在当前欧洲安全结构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北约与欧盟正在不断地替代并侵蚀着欧安组织的职能与作用。自2000年后,欧安组织的部长理事会基本都难以达成政治宣言,年度财政预算也时时难产,甚至11年来都未能召开首脑峰会。本次阿斯塔纳峰会试图扭转这一趋势,希望把欧安组织打造成一个“更强大的跨越大西洋和欧亚大陆的安全共同体”,实现欧安组织的重生。不过,美、英、法首脑的缺席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早早退席,似乎都预示着欧安组织仍处在十字路口、仍处在茫然之中。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林民旺 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背景链接〉〉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OSCE),其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会),它的成员包括欧洲国家、苏联解体后产生的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是唯一一个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在内并将它们与北美洲联系到一起的安全机构,主要使命是为成员国就欧洲事务、特别是安全事务进行磋商提供平台。欧安组织只有在所有成员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其决定对成员国也只具有政治效力而没有法律效力。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该组织秘书处和其他机构的设立以及成员国代表处的建立,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工作不断增多和加强。1994年12月,欧安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认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会议”,决定从1995年1月1日起,将该组织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安会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为建立对话渠道而召开的。1955年,在美、苏、法、英4国外长讨论德国问题的柏林会议上,苏联首先提出了缓和欧洲紧张局势、废除现有军事集团、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1966年7月,在苏联的推动下,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提出召开由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建议,遭到美国的反对。之后,美苏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于1972年5月就召开欧安会达成协议。同年11月22日至1973年6月8日,与会25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欧安组织现有成员国56个,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每两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出版物有:《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年度报告》、《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通讯》(月刊)、《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手册》和《建设与成员国声明选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