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预测称,发达国家债务高峰期将出现在2011—2018年,2014年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升至9%,政府债务超过100%,比危机前高35个百分点。在债务危机面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而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26日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全球经济已经走出衰退。2011年世界经济走势如何,是否出现“二次探底”成为各方猜测的焦点。
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究其原因有不同的归纳,有“制度说”、“政策说”、“失衡说”、“货币说”、“监管缺位说”等等,不一而足。在各种“学说”当中,“失衡说”的迷惑力最大。
美国经济学家布雷特·斯旺森认为,美国经济的问题缘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失当,而不是什么“全球失衡”。但美国却一向坚持以我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认为只有美国经济好,世界经济才能好,因而要求世界各国配合及服务于美国经济,并以美元为工具转嫁危机,制造全球麻烦。当今的时代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和繁荣起来了,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才能真正的发展和繁荣。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指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时代的巨变,必须去顺应、去参与而不是逆潮流而动。
尽管对危机根源认识难以调和,但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挑战,各经济体较为步调一致的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推行经济刺激计划。反危机措施起到了阻止了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的作用,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主要国家的实体经济先后出现了复苏迹象,世界经济开始“触底反弹”,主要依据是恐慌指数(VIX波动率指数)已经下降,表明投资者对后市的恐慌程度开始降低;企业投资欲望开始增强,银行惜贷政策有所松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回升;消费者信心开始回暖;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开始下降;股市在波动中反弹;一些国家陆续上调利率或制定了部分“退出”计划。上述七个初步变化表明世界经济开始迈入“后危机时代”。
“二次探底”说事出有因
世界经济“触底反弹”,从衰退阶段走向恢复、复苏阶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二次探底”说?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首先,此次世界经济衰退不只是周期性衰退,而是伴随着结构性衰退,因而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是弱势复苏、不稳定复苏、贫血性复苏,“危机后遗症”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与G20所期待的“强劲、持续和均衡增长”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世界经济将在U型复苏底部持续运行2年或3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且一系列支撑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逐渐式微,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转弱,因而世界经济总体表现2010年下半年不如上半年。
其次,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局面尚面临高失业、产能过剩、市场保护、消费低迷等众多障碍和挑战。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显得不足,就业市场不见起色甚至恶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金融危机造成美国850万人失业,现只解决了100万人的就业问题,要将美国的失业率降至6%以下,尚需4年或5年的时间。世界劳工组织发表的《年度就业报告》也指出,全球就业率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尚需要5年的时间,比原先的估计延长了两年。各国纷纷通过扩大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而国际贸易和汇率摩擦加剧,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再次,世界经济步入复苏阶段后,国际合作与协调的意愿同G20伦敦峰会、匹兹堡峰会和多伦多峰会相比明显弱化。主要经济体政策由“同舟共济”、“求同存异”转向“各扫门前雪”,导致国际合作的政策摩擦增多,影响了贸易、投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由于在危机时期,政府债务替代民间债务造成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公共债务大为膨胀。突出表现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增长与危机,多个成员由于过度举债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与日俱增。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3%、11.8%和11.4%,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三国的主权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5.2%、63.7%和59.5%,也都接近或超过欧盟规定的60%的上限。希腊依靠自身的财政力量难以偿还到期债务,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漩涡,削弱了欧元区的凝聚力及欧元的吸引力,搅动了欧洲乃至全球汇市与股市。基于上述原因,“二次探底”或“双谷衰退”的呼声不绝于耳。
“二次探底”说的概念及假设条件
“二次探底” 说涉及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国际金融“二次探底”,亦即欧洲主权债务风险浪潮触发第二波全球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有着内在的关联。反金融危机措施是触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金融危机的主体是银行,表现为银行流动性不足,债务危机的主体是政府,表现为政府无法如期偿还到期债务。
除希腊和爱尔兰外,欧洲部分国家确实也存在着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债务危机潜在国”。但是,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救助希腊的方案,资金总额为1100亿欧元,以及欧盟出台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向市场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欧盟和欧元区不会让任何一个成员国因债务危机而倒下。从欧盟内部看,在公布了7500亿欧元救助方案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紧缩银根,加强金融监管,防患于未然。德国政府决定在2011—2014年的4年间将削减财政开支816亿欧元,英国政府在2011—2012财年内将削减62.5亿英镑的财政支出。在上述情况下,希腊和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促发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标普公司早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不久就指出主权信用风险对欧洲一些国家显得紧迫,但对其他国家却并非如此,主权信用风险尚未在全球凸显。西南欧国家的债务困惑和危机在年内难以演化为全球性的主权债务危机,触发新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个概念是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10年9月20日宣布,美国经济衰退始于2007年12月,止于2009年6月,历时18个月,今后如果经济再次下滑,那就标志着一场新衰退的开始,而不是2007年12月开始的这场衰退的延续。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说存在两种假设的可能:一是世界经济步入初始复苏阶段或者是从复苏阶段走向繁荣阶段期间,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刺激计划和优惠政策“退出”以及出现其他重要因素导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被中断,继2009年之后再次陷入负增长。二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在2.4%以下,即意味着世界经济衰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2009年10月开始已多次上调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从3.1%上调至4.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2010年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一方面强调全球经济放缓,一方面又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4.6%调升到4.8%。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比早先的预期更为强劲,欧盟和欧元区经济表现好于早先预测的零增长。由于美国等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退出经济刺激措施以及欧洲各国实施财政“瘦身计划”,2010年世界经济的四个特点可以得到较为肯定的预判:一是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且不断冒出新问题、新麻烦,但2010年仍有望取得2.7%左右的增长,不会重回“双谷衰退”。二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更加强劲。2010年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5%和5.5%。三是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重心正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四是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恢复、复苏,既不会呈现负增长,也不会低于2.4%以下的“衰退线”,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超过4%。
依然存在再次滑向衰退的风险
2011年世界经济仍面临两大主要风险,一是全球主权债务风险与危机。全球主权债务规模将从2010年2月的36万亿美元增至2011年底的49万亿美元,如何防止爆发系统性风险及债务危机依然是世界各国需要高度警惕的事情。二是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QE)常态化的政策选择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矛盾、新风险、新博弈。美联储通过大量印发美元,促使美元贬值和制造通胀,刺激出口,创造就业。然而,货币贬值获得的短期出口优势,很快被其他国家采取的类似政策所抵消,形成各国货币竞相贬值。
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愈益加深的情况下,真正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虽然并不容易,但局部小范围的冲突难以避免。在中美和美欧之间贸易和汇率摩擦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贸易和汇率摩擦将是一场长期的利益博弈,中国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切不可被美国推迟发表“汇率报告”或者国会中期选举后美国将放松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等所迷惑。
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发达国家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政策,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以及储备美元贬值。如何制衡美元超发及“热钱”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争议的设想,包括建立一揽子货币金本位制度;建立超国家主权的储备货币;建立区域货币联盟;建立“资金池子”;等等。在上述倡议中,有的难以实现,有的尚需研究。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严格监管,警惕“热钱”大进大出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爆发债务危机或金融危机。如果在复苏时期,新兴市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面临的主要挑战处置不当,世界经济依然存在再次滑向衰退的风险。
(作者:谷源洋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背景链接〉〉
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大事记
2007年2月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2007年3月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造成美国股市大跌。
2007年8月 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8年9月 雷曼公司申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保护,债务超过6130亿美元。美联储宣布向危在旦夕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变相接管该集团。
2008年10月 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向法庭申请债权人保护,成为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首家破产的金融机构。
2009年2月 规模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出台,这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刺激方案。经济危机对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影响日益加深,汇率直线上升、外资逃离,使得部分东欧国家考虑不再偿还债务。
2009年3月 美联储出台总规模1.15 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货币刺激政策。
2009年5月 欧洲央行降息至1%,英格兰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5%的水平,均创历史新低。继而欧洲两大央行双双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9年6月 美国通用汽车正式递交破产保护申请,成为美国工业史上最大一起破产保护事件。美国失业率达9.5%,为近26年来的最高点。
2009年11月 迪拜爆发债务危机,全球多个经济体面临主权信用危机,惠誉、标普及穆迪先后下调迪拜政府6家关联实体以及希腊、墨西哥的债信评级,而英美也濒临主权评级下调边缘。日本正式宣布陷入通缩并警告价格持续下降可能会给初步复苏蒙上阴影。
2009年12月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希腊政府宣布,当年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创下希腊近代史最高纪录。
2010年4月 世界银行率先通过了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
2010年5月 美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该法案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的金融改革方案。英国对银行业高额奖金开征50%的特别附加税,德国、法国效仿。
2010年6月 欧元区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实施细则出台,用于向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帮助。
2010年11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份额改革方案。中国投票权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二十国集团峰会首次在新兴市场国家韩国举行。深受债务危机冲击的爱尔兰正式向欧洲金融稳定机构求援。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