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9期独家报道“ 网络写作10年密探 ”文章之一。
马季,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网主管,被誉为网络文学研究“第一人”。 近日,本报记者在中国作协采访了马季老师。跟随网络文学一路走来,他感受颇深。马季将当前称作网络写作的“春秋战国”,放眼网络写作的未来,他充满期待——“尽管现在很艰难,但是总有一批人会熬过来,网络写作今后10年是要出‘高手’的”。
网络写作回归文学本真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写作的出现是一种偶然吗?
马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社会进步经历了几次大的成长期。至20世纪90年代,社会迎来了新发展,需要有全新的、更强大的文学来支撑。那时的文学现场比较杂乱,五花八门。“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呼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恰好,20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10年发展下来,网络写作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把它看做一次文学革命?
马季:网络写作的意义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文学革命。中国当代文学发展30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写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写作现场。现在每年新出版的两三千部纸质长篇小说中,大约一半是在网络首发的。
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次起航是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开始接受西方思想,思考生存现状,那时候更多地是在模仿。网络文学的出现是第二次起航,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国际航行。网络本来就是跨国界的传播方式,借助它来传播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国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这一点来说,网络文学前程远大。
国家应大力扶持和推介网络文学,至少要足够关注。网络写作已具备进入世界主流文化的潜质。其写作是自然状态的流露,它恰好回归到了文学的本真。文学里有些娱乐的状态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要剥离传统文化。
学界基本没有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写作是否冲击了文学传统?
马季:网络文学出现后,出现了文学断裂。这种断裂不是刻意的,两个群体被彻底分开,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一些精英群体在排斥网络文学,他们不了解、不接触、不关心,甚至瞧不起。从整个文学格局来看,目前网络文学处于弱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界对网络写作的关注度如何?
马季:现在基本没有学界人士深入研究。网络文学研讨会开得很多,但没有关注实质。专家学者大部分是从新媒体角度来研究网络文学,而不是当做新的文学增长点来关注。中国网络文学会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现在到了应该对网络写作细致化、深度化研究的时候,需要关注作家成长、文本本身。这方面需要研究者个人投入精力,也需要国家大力扶持相关学术研究。
网络写作者达千万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差异仅在于发表平台不同吗?
马季:中国面临急速转型期,有极大能量要释放。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有很大差异,不仅是发表形式上的差异。从写作方式到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化,参与网络写作的这一代人往往不在主流话语现场,他们表述世界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网络这个渠道,打破了固有文化壁垒,边缘的声音同样可以发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个群体有多大,您计算过吗?
马季:根据我调查研究,全国约有网络写手千万以上,经常写作、有签约的作者大概有100万,其中1万—2万人从中能获得经济收益,3000—5000人从事专职写作。专职写作的这部分人收入稳定,月收入少则一两千,多则10万以上。网络写作者分布极其广泛,很多在县城,甚至边远山区。这对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是好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网络写作催生出的新文学形式,玄幻、穿越等等,您怎么看?
马季:玄幻、穿越等类型写作与市场化有关,之前我国的类型写作发展严重滞后,几乎是空白,网络写作催生了它,将来还可能催生类型写作的大师级人物。我国的类型写作处于初级阶段,可能还不成熟、商业化痕迹比较重,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文学借此成长,继续文学上的“春秋战国”,完成文学资源的重新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写作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季:网络写作者中,百分之六七十处于娱乐状态,但是,有一部分人有文学理想。他们就是网络写作者中的精英,他们有潜力、有理想,但是没有规范的模式供他们借鉴,没有人帮助他们把能量释放出来。他们有引领作用。把这批人引导好了,事情就好解决了。
不经商业化很难出写作精英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写作发展到今天,已10年有余,当中应有些变化吧?
马季:网络改变了作家的产生方式,早期的网络写手,比如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尽管现在已经脱离网络,但他们是真正从网络成名的一批人。2003年以后,网络开始尝试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出现了诸如《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火爆作品,网络收费模式养活了他们。起点中文网培育了一批年收入过百万的作者,这些作者完全不按纸媒的游戏规则走,他们的成长方式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
从2005年到现在,传统出版业与网络文学的紧密性得到发展。网络上涌现出良好的出版资源,出现了《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写作,它们与传统写作不一样,更注重实用性,有明确的阅读人群,这也是网络催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另一种类型写作。传统纸媒一直崇尚文学阅读的普遍性,没有划分受众群体的传统。现在类型写作已经基本成型,并开始细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看网络收费模式?
马季:2005年以后,网络收费模式逐渐成熟。起点中文网、17K文学网、晋江原创网等专业文学网站针对不同的作者和读者开设了很多频道,这对写作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也是网络写作的必然走向。不经过商业化,很难出现高端的写作精英。我希望,在千万写作人群中,能出一二十个优秀的作家。现在这个过程从总体来讲是一个孕育期。我是乐观的,尽管现在还很艰难,但是总有一批人会熬过来,网络写作今后10年内肯定会出“高手”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 本报记者 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