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9期独家报道“ 网络写作10年密探 ”文章之一。
韩浩月,第一批成名的网络写手之一。在网络上,他有着众多粉丝和很多顶“帽子”—— 时评人、影评人、剧评人、书评人、情感作家、专栏作家等等。韩浩月最早接触网络写作,是在2000年,那时候无厘头文化刚刚兴起。
“在网络上,不活跃等于自寻死路”
博客,如今是韩浩月网络写作的主战场。他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门户网站都开有博客,拥趸甚众。为何博客“遍地开花”?韩浩月的解释是,不同的门户网站,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他的博文包罗万象,点进去看,会发现,不仅有《让子弹飞》、《赵氏孤儿》等新片的影评,更有对北京治堵措施、胶囊公寓拆除等时事的犀利评论,还有一些受欢迎的情感短文。他每个月平均更新40—60篇博文,用他的话讲,每天接触到那么多的事情、书、电影,不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是一种浪费。
韩浩月坦言,网络写作是一种比较长久的谋生手段。“有了稿费保障,我可以在不想工作的时候不工作,保持一种比较自由的状态。网络写作给了我生活和精神上的底气,这也是我依赖它的主要原因。”他进一步解释说,尽管博客写作本身不会带来经济收益,但是网站会把博客文章作为内容资源向网友推荐,从而传播作者的个人品牌。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用稿方式,编辑看到哪篇稿子好,可能就会从网络上直接拿来用,然后付酬。出版社看到网络上哪些作家或作品比较受追捧,也会主动联系作者出版。
韩浩月给“真正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高度依赖网络,写作出发点很单纯,文章没有功利性,纯粹为了娱乐网民。事实上,出名的网络作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不温不火,他将原因归结为“不活跃”。他说,在网络上,不活跃等于自寻死路。
“把网络写作当成一生的事业”
谈到唐家三少、沧月这一批后来崛起的网络写手,韩浩月表示“他们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他说,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作品都是在网络上首发,一般都是长篇连载,知名度和收益都来自网民的点击,而且,穿越、盗墓、玄幻等新写作形式更符合网民的阅读趣味。
“他们很有个性,把网络写作当成一生的事业”,这是唐家三少们给韩浩月最深的感触。“这一批写手通过网络写作实现了文字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经济上的收益也十分可观。他们的想象力被网络完全释放出来了,他们的作品几乎不受传统教育、文学经典的影响,更像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网络文学已成为现在的主流文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这是韩浩月留给记者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他很看好网络文学的前景,并且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现在的主流文学,理由是,纯文学的发表量、杂志发行量、受众群体都在缩小,已经算不上阅读市场的主流。他提醒记者,商业化使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文学正更多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产品。其变种越多,影响力就越广,源头作用就越明显,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无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给网络文学插上了翅膀,也给了网络文学第二次发展壮大的机会。
韩浩月对网络文学的未来信心十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网络文学付费用户群已经基本形成,足以支撑网络文学朝前走”。他说,尽管阅读千字只需要几分钱,但是读者的数目非常大,这是个“薄利多销”的模式。但他同时也有一点忧虑,那就是网络文学盗版十分严重。2009年,网络文学的利润有1亿多,而盗版带来的利润是它的50倍——即50多亿。“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网络文学的盗版问题,将催生出一大批年收入过千万的作家。”他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