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9期独家报道“ 网络写作10年密探 ”文章之一。
“时代男性新主张:睡得了地板,住得了走廊;吃得下剩饭,付得起药方;跪得了搓板,补得了衣裳;带得了孩子,养得起姑娘;耐得住寂寞,做得了灰太狼!”
类似这样的搞笑短信,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编短信的人太有才了!”每个人都有类似感叹。短信创作成为网络写作的一部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五六年前,“短信风”盛行,“短信写手”这一行当应运而生。在风头最劲的2004年左右,几家大的门户网站都有各自的招牌短信写手,甚至还开有专栏。“月入五千”、“年薪十万”这样的传言引得大批文学青年投奔到这一行业。
用“来去匆匆”一词形容这个行业再合适不过。近一两年来,短信写手这一行业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绝大多数门户网站都已经取消旗下签约的驻站短信写手。究其原因,其一,写短信并非如传言般日进斗金;其二,短信创作出来后大多被无偿转发,作者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其三,网友的参与大大丰富了短信来源,人人都是写手,专职短信写手竞争力下降。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网站无线频道的短信主要来源于SP公司(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提供和网友自由供稿。记者联系到某SP公司短信文案辞月,希望从中了解到这些特殊“文字工作者”的生活状态。
辞月大学毕业以后出于对文字工作的喜爱,应聘到目前这家公司专门负责短信的创作。辞月说,作为短信写手,既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创作适用于其心理需求的文字,同时在字面表达上又受到其“短”的制约,再加上运营商方面的各种要求,在遣词造句之时,就更要短而精。“做的时间越长,见的短信越多,越觉得创作出一条创意新颖的优质短信不容易!”他感叹。“我们创作什么类型的短信都要以每个月的主题策划为依据,有节日、节气、周末、幽默、整蛊、日常问候、流行语录等很多类别,每月各个类别都有一定需求量,总量基本在30条左右。灵感主要还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辞月告诉记者,业余的短信写手还是有一些的,驻站式的也有,但多为“网编”式,即自己既创作或者寻找网络资源加以修改,同时又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正规的纯创作团队较少。
关于外界传言的“一条短信卖两百”的说法,辞月表示,短信最火热的那两年可能有过这样的状况,如今,驻站式写手的薪酬多为固定工资加奖金,与产品提供量、转发量、转发率这些指标挂钩。而还有一部分自由写手将作品供给各个原创微内容社区平台,比如偶曰网、指客网等等,根据等级不同领取不同的奖励。记者在偶曰网看到,一般原创短信通过初审可以获得0.2元/条的现金奖励,通过复审可以获得5—70元/ 条不等的奖励。偶曰网网站上显示,某网友已经提供1500余条短信,因此获得了一万多元的奖励,是该网的“财富之星”。
对于著作权无法保护的问题,辞月倒不觉得问题很严重。“无论是自由写手,还是驻站式写手,其原创内容到了用户手里都是可以无偿被转发的。我们的收益来自到达用户手里之前的运营商和平台,也不算是被无偿使用。而且,无论是互联网、WAP,还是运营商平台,都是高度开放模式,剽窃时有发生。真正的版权通过正规渠道应该可以追溯到,但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他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